老婆貓熊眼 醫界模王郭啓中揪出老公罹半邊芭蕾舞症

神經外科醫師郭啓中模仿動作,揪病人病因

地方中心/臺中報導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郭啓中問診的方式獨樹一格,他用模仿病患障礙動作來確認病症,醫師變「模王」讓病患和家屬能夠精準抓到真正的致病原因白袍下的同理心也打破白色巨塔總是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

「沒什麼表情走路也走不快,手還垂下來沒力。」身穿白袍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郭啓中在看診時,爲了能徹底瞭解病人症狀,開始模擬病患障礙動作,「手是不是都一直這樣抖,是這樣的抖法嗎?一手在抖,還是連腳也在抖?」

郭啓中醫師在神經內科領域專長是動作障礙,他說,所有運動平衡協調性功能的失調都會造成動作障礙,其中,巴金氏症是最常見的一種,由於致病原因很多,不同的動作症狀代表不同區域神經出現問題,些微的差距對診斷又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鑑別診斷確定明確的障礙形式很重要。

郭啓中表示,初期輕度的動作障礙,並非整天持續反覆出現,門診患者或家屬諮詢包括手、腳或步態動作障礙困擾時,短短20分鐘不到的門診時間,如果看不到症狀,病患又沒辦法清楚的描述,往往難以抓到問診重點,可能會拖延治療,「會模擬病患肢體行爲,也是爲了方便跟病患與家屬溝通。」

初期輕度的動作障礙,並非整天持續反覆出現

同樣是巴金森氏症,不同區域的神經出了問題,症狀就不相同,多是病患無法準確的說出自己病因,郭啓中全靠模仿讓病患和家屬確認診斷。一位病患家屬就說,「(模仿)這樣子一清二楚,我們可以更深入一層去了解病人他真正的狀況,我們家屬會更多一點同理心。」

郭啓中任職於臺中慈濟醫院,10年前剛升主治醫師時,他就想到模擬病患可能發生的障礙動作,以確認症狀,經過仔細的觀察、揣摩,久而久之會做的形式愈來愈多,被病患譽爲是杏林「模王」。

他說,模仿的好功夫,對於提早確診有很大幫助,「(病患)懷疑我是不是也有病,有的人甚至會笑出來,可是對患者的家屬來說,我會模擬這些動作,而且可以跟他們溝通,他們會知道說,我們有相同的溝通方式。」郭啓中現在還發展成一套「現場真人模擬」的問診方式。

模仿動作障礙的好功夫對及早確診大有幫助,讓郭醫師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次在急診病牀上躺着的年長男性醫護人員都看不出他有任何不適,反而是站在一旁太太左眼黑眼圈明顯瘀血,他當下頗爲納悶,詢問之下,原來她的眼睛是被枕邊人睡夢中突然胡亂揮動的手打中受傷。

老婆出現貓熊眼,老公半邊芭蕾舞症揍的

不同的動作障礙來自不同部位的神經損傷,郭啓中想進一步瞭解病患手腳究竟是顫抖還揮動、抽動或不特異性的亂動、異動症,但問了半天,太太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結果他藉着模擬動作,供家屬確認,查出病患罹患腦部殼核區域出血或梗塞性中風的「半邊芭蕾舞症」,立刻給予正確治療,預後不錯。

動作障礙指無法自主的動作,對一般人而言,要學習動作障礙並不容易。郭啓中之所以能將病患的動作模仿得維妙維肖,他說,那是因爲病患的動作發揮「鏡像效應」投射在腦中,他在不自覺中學會,所以病患都是他的老師

這些動作障礙除常見的巴金森病外,光是顫抖就分成原發性、退化性顫抖,以及動作中、姿態性顫抖,還有肌躍症、瞼痙攣與半面痙攣,與舞蹈症、芭蕾舞症、靜坐不能等類似症狀,它們的症狀多爲不自主動作。其中。半面痙攣的耳朵眼瞼會出現一邊動、一邊不動的症狀,屬於模仿難度比較高的動作。

郭啓中說,動作障礙病患深受動作無法自主的痛苦,來自周遭的異樣眼光令他們困窘,往往會造成社交生活的困擾,身爲醫師能感同身受,也因爲同理能自然而然的模擬,拉近與患者及家屬的距離,做最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