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洪寶山:勿向下沉淪
文/理財週刊再過幾天就要結束2013年了,總結臺灣今年的經濟還是一個「悶」字,經濟成長率目前主計總處預估是1.74%。保二已經成了不可能的事。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年初上任時信誓旦旦喊出失業率跌破四、經濟成長率過四的黃金交叉,早在第三季就確定落空,臺灣的經濟成長可說步履蹣跚。我何其有幸比現在年輕人早三十年進入職場,這三十年來臺灣經濟起飛,到處充滿機會,臺語有句話說:「只要你肯做,不怕沒田可犁。」在那個時代,工作需求多於人力供給,搶工人的盛況屢見不鮮,但現在境況完全不同了。 物價和工作所得是影響人們生活水準最重要的因素。1970年代,美國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痛苦指數,就是將通膨率加上失業率,以近十年臺灣痛苦指數來看,一直在高檔,也因此政府在今年端出了幸福指數,希冀民衆能從另一個角度看見臺灣的幸福。 但推出幸福指數後臺灣就幸福嗎?資料中,臺灣的幸福指數爲6.64分,領先日本和南韓,在OECD三十七個國家中排行第十九,不過數字是死的,人是活的,民衆的實質感受最重要,而且對民衆來說,最怕的是未來沒有希望,現在我最擔心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我常往返兩岸,這十多年來看到中國大陸的改變,除了震撼外,也更爲臺灣擔心。舉個簡單的例子,引領智慧型手機潮流的蘋果iPhone,繼之而起的是南韓的三星,取代蘋果成爲全球最大市佔品牌,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大洗牌,在出貨市佔前五名排行中,三星以31%穩居第一,但第二名是中國的華爲,以17%領先蘋果的16%,第四名是中國聯想,佔15%,第五名是中國酷派,佔14%,這兩家和蘋果的差距都不大。宏達電市佔呢?只有3%,被擠出十名外。 臺灣從跟日本比、跟南韓比,現在跟中國比,也被比下去了,接下來呢?跟東協比嗎?我們的實力到底在哪裡?從個人到企業,大家都需要好好想一想,纔不會一路向下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