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蘋果到底好不好?蘋概到底漲不漲?

文/陳春霖陳彥廷 攝影/鄭暐琪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六月初登場,傳將有兩款iPhone新機種推出,臺廠蘋概供應鏈近日股價開始蠢動,值得投資人搶先佈局。

正當蘋果(Apple)海外獲利七百四十億美元,美國課不到稅展開調查鬧得沸沸揚揚之際,蘋果迷與投資者最期盼的,還是六月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即將登場,法人認爲,臺廠蘋概供應鏈股價屆時將展開報復性走勢。

今(2013)年六月十日到六月十四日之間,相信又是另一個蘋果迷引領期盼的大日子,不爲別的,就是因爲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即將在美國舊金山舉辦。據瞭解,這場大會門票早在一開賣時間,就在不到二分鐘時間內售罄。如果有人質疑蘋果風潮已經隨着股價而消減,那WWDC的魅力不減,或多或少弭平市場對蘋果迷動向的疑慮。

不過,另一件事對所有蘋果投資者而言更爲重要,就是蘋果近二十年以來首次對外發行的債券。蘋果出了什麼問題,爲何要發債

▼蘋果股價走勢圖(圖/理財週刊)

蘋果爲何要發債?

四月三十日,蘋果對外發行170億美元債券,不到美國當地時間四月三十日中午,這筆債券發行的購買力就超出市場的預期,因爲不到半天時間,五百億美元資金髮出了購買債券的訂單,僧多粥少的搶購熱潮,似乎不是僅見於蘋果產品,就連債券市場也是如此,當然,這樣的成績再度令全球震驚。

在這之前,針對蘋果的2013財會年度的第二季(2013年第一季)時,蘋果即宣佈股東股票回購及分紅計劃,其實蘋果滿手現金,發債融資絕對不是因爲蘋果缺錢,而進行股票回購,而是將在2015年以前,希望利用一千億美元現金回饋股東,並挽回市場對蘋果股價的信心

那既然蘋果現金滿手,又爲何要發債增加現金?

事實上,蘋果股價一路受挫,但卻在第一季獲利數字公佈之後,有一股利空盡出的味道,蘋果爲了挽回市場信心,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170億美元的舉債計劃,其實是因應現金大部分都在海外,大舉匯回美國總公司,將會被課徵大筆稅金

到底蘋果出了什麼事?

財務長奧本海墨(Peter Oppenheimer)在財報會議上表示,蘋果海外現金量仍在不斷增加,但礙於美國目前法律,若是將現金轉回美國國內將被課徵大筆稅金。據估算該筆稅金約達九十二億美元。

所以說,蘋果發債避開大筆稅金的方式,更爲划算。庫克(Tim Cook)在財報會議上承諾,會以分紅和回購股票等方式,預期在二年內發放一千億美元現金回饋股東。

蘋果股價自去年九月底創下705.07美元歷史高點後,就開始一路走滑,不到七個月的時間,股價跌幅超過40%,市值更蒸發超過二千七百多億美元,這不僅反映出投資市場對蘋果股價失去信心,也代表市場對「後賈伯斯時代」的產品失去信心。

2012年第三季,蘋果推出最近一代的MacBook Pro,搭配目前最高解析度Retina Display,但開價卻高得驚人,單款十五吋MacBook Pro搭配Retina面板要價逼近三千美元(目前最高規格售價二七九九美元),而拖到第四季才推出的十三吋MacBook Pro搭配Retina面板開價也近二千美元(目前最高規則已經降價至一六九九美元)。

不過,單價太高導致整體蘋果的筆記型電腦(NB)銷售量產生質變,過去蘋果善以曲高和寡工藝精品來推銷,但這次卻似乎完全不管用。

一位廣達(2382)資深工程師指出,全球NB生態正在轉變,沒有消費者願意花大錢購買高出平均售價太高的產品,即使是蘋果迷也是如此。他認爲,現在有太多選擇,而且蘋果MacBook系列的外觀設計近十年幾乎沒有太大轉變,銷量轉平並不令人意外。

和碩(4938)總經理程建中說,並不擔心外界把和碩當作單一品牌公司的製造商,當然,只要好的公司和好的公司合作,基本上並不需要擔心太多。

臺廠供應鏈狀況

2011年底時,當市場都把蘋果平板電腦iPad視爲最狂銷熱賣的商品時,供應鏈同樣積極爭搶這項訂單,當時,爲9.7吋蘋果iPad供貨至第三代的鴻海(2317)也不例外,對內下達同樣要獲取最大比重的供貨量。

反觀另一項蘋果新設計的7.9吋iPad mini則非鴻海着眼的重點,當時的氛圍市場都相信,蘋果高端產品纔有賣相,7.9吋還是個傳聞時,市場多半解讀這是一個低單價、低毛利、針對新興市場的產品。

而當時僅能當鴻海備胎的和碩,只能拿着這份被忽略的iPad mini訂單,一方面期待彌補微弱且空出的iPhone 4∕4S CDMA產線,也順勢練功,把蘋果產品線擴升至平板。(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666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北中南全省加課理財課程。更多活動與內容詳見www.moneyedu.org.tw】

※理財週刊666期更多精采文章:◎封面故事>資金大換股飆大風吹◎名人理財>藝人依依、佩佩理財不同調 一創業一房地產投資◎產業追蹤>蘋果到底好不好?蘋概到底漲不漲?◎社長的話>「人情負債」是生活「理善」最佳利器◎房市觀察>從國債看不動產的投資泡沫◎權證精選>量能不濟 高持股者先逢高調節◎港股週報>中國燃氣重拾升軌 首都機場現價收集◎新股報導湯石高階LED照明 今年佔營收比六成◎解碼房市>奢侈稅後房價漲2成 超額供給區恐下修10~15%◎基金風向球>新興市場債超吸金 年配息逾7%◎理財我最大>連鎖店經營顧問專家 黃憲仁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