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融資 疫情世代的多頭新勢力

文/洪寶山

臺灣三級警戒不宜解封,直到疫苗覆蓋率達七成以上!爲什麼呢?因爲正逐漸成爲全球新一波傳染主流的COVID-19 Delta病毒,威力實在強大,就連專制的中國也無法在一個月內阻斷傳染源,更何況臺灣連普篩的能量都不夠,強化版第三級警戒就連COVID-19 Alpha病毒都難以阻斷,不敢想像一旦COVID-19 Delta病毒入侵臺灣,在維持經濟活動的前提下,臺灣的死亡人數會飆高到什麼程度。來看看Delta病毒在中國的傳染路徑,五月二十一日深圳鹽田港工人首現COVID-19 Delta病毒,中國在第一時間果斷地針對廣州幾個疫情較嚴峻的區域實施封鎖,結果截至六月二十一日爲止,仍有個位數的本土確診案例,然後六月二十二日傳出東莞有COVID-19 Delta本土確診案例,而且證實與廣州的傳染源不同。

從地理位置來看,先是最南邊的深圳確診,然後北邊佛山也出現案例,之後再北上廣州,現在再南下東莞,從廣州到深圳約一三二公里,深圳到佛山約一三九公里,廣州到東莞約七十二公里,這對於臺灣來說,差不多就是臺北到臺中的範圍。

借鏡中國大量的普篩(兩週一千六百萬人次篩檢),以及嚴格的區域封鎖COVID-19 Delta病毒的防疫經驗,再加上英國近期感染COVID-19 Delta病毒而過世者,有三成已經接種兩劑的現況,可以大膽的斷言,一旦COVID-19 Delta病毒入侵臺灣,今年GDP想要保五的難度就很高了。

新生活運動─外送、WFH、無現金交易

爲了減少感染的機會,臺北市長柯文哲提倡的「無現金交易」是有必要的,也就是電子支付,現在就連上傳統市場也要刷實聯制的二維碼(雖然可以手填,但有個資外泄疑慮),那麼直接轉換成刷二維碼的電子支付也很方便,而且有必要,根據先前本土確診的足跡大多跟賣場與傳統市場有關,而且這個冬天還沒度過之前,難保疫情不會多次捲土重來。

所以繼「要習慣與病毒共存」之後,疫情改變了世界,更改變了生活習慣與型態─「外送、無現金交易、遠距辦公教學」是疫情下的求生技巧,可以選擇拒絕進化,但物競天擇,最後留下來的,一定是適應力強的。對應到臺股電商富邦媒創1675元新高,東森六月份漲117%,創38元新高,就是疫情改變了未來的生活模式的最佳證明。

公司派偏多 單月翻倍秀

東森轉型電商多年,但裝卸及倉儲仍佔營收比28.3%,一九九五年掛牌,在千禧年那波網路淘金夢的狂潮,思科是當年的網路總龍頭,從一九九九年八月56.16美元漲到146.75美元,漲幅1.61倍,東森藉着電視頻寬的基建鋪設,搭上網路頻寬概念的炒作題材,從5.5元低點漲到43.9元,累積6.98倍漲幅,能夠漲那麼多,脫離不了軋空

想當年東森王家在股市裡也是喊水會結凍的一方霸主,雖然低調沉潛、韜光養晦多年,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雖然今年東森的除息行情已過,但從六月四日的17.45元起漲,截至六月二十一日爲止,吸引10588張融券放空,估計融券平均浮虧41.5%,由於七月七日舉辦股東會,預期在這波航運熱的背景,公司派心態偏多,儘管短短十一個交易日股價翻了一倍之多,但碰巧遇上分盤交易處置、冷卻單日成交量,反而籌碼相對穩定,說不定有挑戰歷史新高的可能。

散裝輪補漲氣勢

散裝輪這波補漲氣勢夠強,不得不歸功於東森的單月翻倍秀,也因此給了正德與四維航七天七根漲停板的炒作機會,在輕便型爲主的小散裝輪公司都能大漲特漲,那麼船隻數量高達一百八十艘以上的慧洋-KY當然按捺不住跳出來開法說會。

簡單說,就是貨櫃輪的「缺櫃缺船」問題,其實可以變通的採用部分特殊船型的散裝輪(如載原木用的方艙輪)來充當貨櫃輪使用,因爲船艙空間方形,且不需要額外卸載貨櫃,反而有利節省成本,加上一般散裝輪的噸位比貨櫃輪輕,在當前歐美碼頭「缺工」的作業環境,趁着高運費爭取小量多趟的船隻高週轉率,有利於營收的增長。

於是六月十七日慧洋-KY開完法說會後,六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股價從75元快速拉昇到99.7元,手法乾淨俐落,重點是法人買的不多,反而六月十八日跳空大漲的融資暴增13882張(至少10.8億元),而且六月二十一日繼續增加5040張(至少4.5億元),估計這兩天融資砸下15.3億元,金額不小,而且是賺錢的融資。

更妙的是在六月二十二日挑戰百元整數關卡前,逢高減碼6946張,等於是把六月二十一日追高的5040張先落袋爲安,標準的隔日衝手法,留着六月十八日的78.-82.5元的低成本拚波段機會。

基於今年慧洋-KY有六十張長約面臨換約,影響營收約12.5%,樂觀的估計今年EPS可能達十元,如果比照貨櫃輪的萬海今年EPS預估至少三十元,漲到273元且本土法人第三度調高目標價到三字頭(以明年的獲利預估),本益比約十倍來看,百元整數關卡前震盪屬合理走勢,基於散裝輪的營收波動性比貨櫃輪來得大,投機性較強,在人氣熱絡的投資氣氛時,本益比超過貨櫃輪是常有的事,因此不排除籌碼沉澱後,可望站穩百元繼續挑戰新高。

技術指標過熱 航運股短線降溫

六月二十二日盤後傳來航運股降溫的利空,陽明大股東臺航申讓一.三二萬張,另外臺船的法人代表謝國榮也申讓臺船二百張持股,要辦現增三千六百萬股的正德董事正展投資則公佈轉讓正德持股六二○萬股(六千二百張),由於臺航跟陽明皆屬泛國營事業,可視爲政策降溫的訊號。因此航運類股在上漲二十五個交易日後,技術指標過熱到不行,適度的休息可舒緩對均線正乖離稍大的技術面瑕疵,多空強弱觀察點落在十日均線的265點附近,這個位置正好與五月十七日航運股起漲低點以來的上升趨勢線重疊,拉回能不能買,就看這位置的支撐強度而定。

近期融資大進大出 犀利手法賺快錢

就在六月二十二日航運波段見轉折訊號的當天,融資暴增在鋼鐵,盤後資料顯示燁輝增加10563張、中鴻+5918張、中鋼+5621張、大成鋼+5254張、新光鋼+4855張、官田鋼+3594張、彰源+3449張,對照六月二十三日早盤鋼鐵類股漲3.2%,上述個股開高後走低,又是典型的隔日衝手法。

比對了近期融資的大進大出,而且是賺快錢的犀利手法,可以研判過去被視爲散戶動向的融資工具,已經正式成爲市場大戶的當衝或隔日衝工具,甚至進一步達到誘空、軋空的目的,這是從去年美股新手投資人標榜「一生只能活一次」的魄力,在低價股與空頭對作、股海淘金,這批新手小白藉着互聯網的社羣,善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高槓杆特性,利用保證金的回補與強制平倉制度,撬動看錯方向的法人機構,上演一幕幕的螞蟻搬大象。

六月二十二日金管會公佈今年截至五月底,臺股當衝開戶數達約309.5萬戶,較二○二○年增加九十餘萬戶,且當衝開戶數已佔證券總開戶數的14.54%,比率創下新高,融資已經來無影、去無蹤的成爲另一股多頭不容忽視的勢力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1087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