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智能理財時代來了
智能理財的成功來自兩大因素,一個是蔚爲風潮的ETF,不像共同基金須依賴基金管理人。另一個則是網路的普及,大數據分析能更精準判斷客戶的潛在投資需求。
文/洪寶山
你會常上銀行嗎?或是到號子買賣股票?我相信,這些行爲應該都很少了,因爲透過網路,只要用電腦或手機就可輕鬆解決必須出門辦的理財大小事。而在金融科技(FinTech)興起之後,又有更大的轉變。
透過大數據分析,催生了智能理財,不管是財富管理、投資基金或股票,都可透過數據分析找到最佳投資標的,這一切都跳過了人工處理,也就是「理財專員」、「理財顧問」等等開始被邊緣化,逐步被「機器」取代。
簡單講,所謂的智能理財平臺,就是將原先投資顧問的專業技能模型化,根據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推薦最速配的投資組合。投資人在買了投資組合後,模型還會適時自動再平衡投資組合,並將產生的收益進行再投資。這類模型就被稱爲「機器人投資顧問」(Robot Advisor)。智能理財的成功來自於兩大因素,一個是蔚爲風潮的ETF,原因就在於ETF是程式被動式管理,與共同基金依賴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大爲不同,不會有道德操守及選股能力的負面因素。而且ETF投資成本較低,風險也在可控管範圍內。
另一個則是網路的普及,尤其是大數據分析的進步,對客戶帳戶行爲可有更多的解讀與認識,更精準判斷客戶的潛在投資需求,降低彼此溝通時間,又可用最小規模的團隊管理更多資產。智能理財興起後,理專是否就此消失?其實也不然。科技的進步推着大家必須往前看,受到衝擊的從業人員要思考的是如何更精進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沒有「人」交流的智能平臺上,一定也會有需要人服務的需求,那會是什麼?簡單講就是要解決機器人沒辦法解決的問題。我曾試過某銀行的LINE機器人客服,當他無法解決我的問題時,就轉到他的學長姊,也就是真正的「客服人員」來解決。因此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跟機器差異化,就是不被淘汰的關鍵所在。
此外,透過智能方式,也會發展出搜尋好的「理財顧問」的平臺,如果你是理財顧問,就要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條件在被搜尋時歸類爲好的族羣。
網路無國界,一切都會留下痕跡,這些都會透過數據分析,不知不覺、經年累月成爲個人的電子信用履歷,因此,網路的行爲也請務必小心。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69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