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大腸癌想動微創手術 BMI值超過這數字失敗率將提高
和信醫院大腸直腸癌治療團隊合力出版「大腸直腸癌診治照護全書」。和信醫院腫瘤內科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國埕(右一)與病友徐小姐(右二)、病友王先生(左三)、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左二)今一同出席新書發表會。記者陳雨鑫/攝影
大腸直腸癌長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榜中,根據癌症登記資料,2020年與2021年大腸癌罹病人數下降,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表示,這二年數據下降恐與疫情有關,不能代表大腸癌罹病率實質降低,臨牀上大腸癌患者仍多,若以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BMI值太高恐增加手術失敗機率。
陳建志表示,自從國健署於2008年推動糞便潛血檢查後,大腸癌罹病人數逐年增加,至了2019年達到高峰,但2020年及2021年卻開始下降,數據下降的背後,隱藏「疫情效應」,這二年大腸直腸癌整體罹病人數雖減少,但大腸直腸癌被診斷末期人數卻上升,恐是疫情讓篩檢效能降低得出的結果。
臺灣大腸癌的患者有八成都屬於「非遺傳性」的患者,通常是生活習慣、飲食西化引起的腸癌病變,通常這類患者會先以「瘜肉」表現,瘜肉若未不處理,約5到9年就可能演變爲惡性腫瘤,其中有一成的患者,一發現瘜肉即是惡性腫瘤。陳建志表示,基因檢測較不適用在非遺傳性患者,較適合有家族史者,民衆對腸癌篩檢應更有意識,除了糞便潛血檢查,應定期做腸鏡檢查。
一旦被診斷罹癌,多數民衆認爲「手術」就好,陳建志表示,大腸直腸癌手術以微創手術爲主,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微創手術,如果病竈太大,且已經侵犯到鄰近重要器官,又或男性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32kg/m2、女性BMI值大於35kg/m2,或曾接受過大範圍腹部手術,或屬於麻醉高風險的患者,都不適合微創手術,恐增加失敗機率。大腸癌侵犯周邊組織只要愈深,微創手術的處理難度就愈高。
和信醫院腫瘤內科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國埕表示,大腸癌手術治療後,多會搭配化療,化療副作用常有噁心嘔吐等症狀,目前已有相當好的止吐藥,療程可與團隊討論,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治療生活品質。
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表示,罹患大腸癌,若要進行腹腔鏡手術,男性BMI應低於32、女性應低於35才適合。記者陳雨鑫/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