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三讀 《食管法》修法大選前終過關

記者賴於榛/綜合報導

9月以來2波油安風暴延燒,並衝擊執政黨選情,經過9次朝野協商,立法院18日終於三讀通過食管法》修正案,黑心產品若危害人體健康,新增處罰,除最高7年有期徒刑外,得併科8000萬元罰金,致人於死併科罰金2億元、致人重傷併科1.5億元,法人部分則可再10倍罰,最高可達20億元罰金,另外,如果業者不法所得超過罰金額度,法官還可酌量加重罰金。▲立法院長王金平多次主持《食管法》修法協商。(圖/本報資料照)政府訂出鉅額罰金,爲了避免黑心廠商脫產,《食管法》修正也規定,不法所得即使流入第三人者,法院也可沒入與追繳;主管機關必要時得向法院聲請假扣押或假處份,並免提供擔保。

大統混油案,彰化衛生局雖祭出18.5億元高額罰鍰,最後卻因「一事不兩罰」刑事判決導致行政罰鍰遭撤銷,只併科罰金3800萬元,引發外界譁然,此次修法便新增沒入、追討不法所得規定。

廠商沒入、追徵或抵償的不法利得,未來也將納入食安基金來源,基金用途包含補助消費者團體因食安事件依《消保法》規定,提起消費訴訟的律師報酬及訴訟相關費用,也補助追哨子勞工律師費訴訟費及經公告之特定食安事件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費用。《食管法》修正案也明訂,行政院必須設立食安會報,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也設食安會報,由地方政府首長擔任召集人,橫向整合管理部會食安相關業務,定期追蹤,具體落實食品安全管理。

未來食品廠只有食品的執照,不得從事非食品的製造、加工調配,確定「分廠分照」原則;另外食品添加物重大違法行爲致損害消費者時,業者應負賠償責任,但舉證責任從消費者反轉到業者身上,由業者自行證明損害非其所致,或已致力防止。《食管法》修正三讀後,王金平表示,從10月29日以來歷經9次朝野協商,廣納相關行政機關、司法單位與朝野黨團意見,建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風險評估、預警及稽覈制度,實施食品與飼料分廠分照制度,並對違法黑心業者提高加重處罰等,均有效完備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法制,希望相關機關與國民一起努力,爲重新建立臺灣美食天堂美名加油奮鬥。《食管法》此次修正重點如下:一、 行政院應成立食品安全會報,職司跨部會協調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管理措施,建立食品安全衛生之預警及稽覈制度。(修正條文第2條之1)二、 強化各級主管機關主動查驗之措施。(修正條文第5條)三、 食品業者應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劃,負起自主管理責任;新增上市、上櫃及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類別及規模之食品業者,應設置實驗室,從事自主檢驗,強化自主管理措施。(修正條文第7條)四、 新增中央主管機關得公告食品業者應使用電子發票,要求食品業者以電子方式申報追溯或追蹤系統之資料及其相關罰則。(修正條文第9條、第47條及第48條)五、 分廠分照制度入法,明定從事食品或食品添加物製造之工廠應單獨設立,不得於同一廠址及廠房同時從事非食品之製造、加工、調配。(修正條文第10條)六、 新增通過生產驗證或經公告生產系統之國內農產品,應標示生產農牧場或生產系統之規定,確保民衆知的權利;對於僅標示國內負責廠商名稱者,應將製造廠商、受託製造廠商或輸入廠商之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通報轄區主管機關,並供其他主管機關共同查閱。(修正條文第22條、第24條) 七、 明定主管機關爲調查食品安全事件,得要求非食品業者提供相關資料。(修正條文第32條)八、 食品業者輸入複方食品添加物者,應檢附原產國之製造廠商或負責廠商出具之產品成分報告及輸出國之官方衛生證明,以供查覈。(修正條文第35條)九、 明定警察機關派員協助主管機關稽查。(修正條文第42條之1)十、 針對攙僞或假冒等行爲所處罰鍰額度,上限由5千萬元,提高至2億元,以達嚇阻不法意圖之目的。(修正條文第44條)十一、 提高刑度及罰金,並刪除得處拘役或選科罰金刑之規定,避免違法者心存僥倖。(修正條文第49條)十二、 明定因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除應發還被害人者外,不問屬於犯罪行爲人與否,沒收之。(修正條文第49條之1)十三、 賦予主管機關沒入或追繳不當利得之權力。(修正條文第49條之2)十四、 食品業者因違法致生損害於消費者時,應負賠償責任。(修正條文第56條)十五、 增加食品安全保護基金之來源及用途。(修正條文第56條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