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維》政務官風骨何處尋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與交通部長林佳龍。(姚志平攝)

太魯閣列車重大事故國人心痛,然而究竟誰應該負起政治責任,卻又曲折離奇。「請辭暫留善後,不是戀棧」等等言詞再怎麼巧妙炫目,說白了就是無人願意主動扛責。政務官因政治而起,也因政治而落,政治責任本是政務官對人民負責的表現,只要覺得愧對人民付託,就應該主動承擔。

政府面對邦交國雪崩斷交,外交部長吳釗燮不用負責;普悠瑪火車出軌事件交通部吳宏謀請辭,還被行政院長慰留,後來下臺了仍被安排高薪職位軍方演訓傷亡不斷,也未見國防部高官負責,自動請辭確實不是當朝主流。此次終於口頭請辭的林佳龍部長雖然強調請辭是最基本的責任,但「政治責任」一詞在蔡政府中,竟已成爲瀕臨絕種的稀有情操;不僅「難能」,更是「可貴」。

迴歸此次事件,悲劇既然發生,只要有一絲愧疚,主管機關的政務官就應該立即主動承擔政治責任,根本無需輿論或在野政黨撻伐施壓,纔不情地用非官方的臉書發表聲明,甚至只辭了一半。更詭異的是,交通部長不向直屬長官行政院長提出辭職,卻直接越級向總統提出,完全是紊亂憲政體制;權責既已不分,責任政治又怎會清楚?反而是隱藏其後,牽扯派系利益個人恩怨與政治權謀越發清晰。

辭職不情不願,原因不外有二,第一,認爲罪不在己,本無需扛責,辭職更自覺委屈。其次,辭職與否,考慮的主要是權位的後續,不是「責任」本身。然而此次悲劇傷亡巨大,官員辯解已然無用,找人負責成爲定局,但不論林佳龍部長在事發後遲來的口頭請辭,行政院長蘇貞昌和蔡總統輕描淡寫「現在不是談這個問題的時間點」,都可以透露其政治責任承擔與否的思考,完全與悲劇事件本身無關。內部政治權力的佈局與個人政治生命的延續纔是他們真正在意的事。

林佳龍部長多次因交通部人事問題與蘇院長髮生嫌隙,甚至外傳臺鐵局長懸缺3個月未決,也系兩人派系利益衝突所致。林佳龍辭職,直接影響交通部人事資源的分配、所屬派系在內閣勢力的消長,更影響其日後角逐臺中市長的佈局,態度自然扭捏。

蘇貞昌對於扛責問題始終默不作聲,蔡總統亦未表態,恐怕也是因爲蘇院長對於蔡總統此刻仍有利用價值;倘突然改組換將,可能打破8月底因應公投結果可能的停損規畫。此外,制衡其他派系的蘇揆一旦折損,黨內爭奪將全面白熱化,從而加速蔡總統跛腳之勢。因此儘管蘇揆近期頻頻出錯,蔡總統仍全力相挺,道理其實一致,政治利益高於政治責任的思維更是未變。

翻開太魯閣號事故罹難者的名單,40歲以下的年輕人多達37人,其中更有3位未滿10歲的兒童,他們精彩的人生可能才正準備開始,但在青年節剛過、兒童節來臨前夕,政府竟給了他們這樣的「大禮」。高官們在思索糾結自己的未來時,這些被斷送未來的罹難者的公道,又該找誰要?這需要到事故現場看到慘況後纔會心生震撼而堅定辭意嗎?

臺灣救援體系雖不完美,但已漸成熟,不論公家與民間單位的救災能力,甚至社會的自發送暖,水準都勝政務官的責任感。臺灣眼前缺的不是救災的能量與溫情,更不缺政務官在事後纔開始「負責任」地善後,蔡政府真正缺乏的是政務官負責的風骨。該辭職的當然不只有林佳龍部長,在經過一連串人命關天的人禍之後,作爲國家最高行政首長的蘇院長,是不是更該展現一下承擔政治責任的風骨?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