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認同 明清小說不避男男戀
翻開明、清通俗及文言小說,隨處可見形形色色同性戀故事,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施曄就指出,其實從小說中不難看出古代對同性戀的看法,而不同階段的作品也傳達了不同的人文信息。
曾着有《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專書的施曄統計,僅就明清通俗小說來看,涉及同性戀現象的小說共有59本,其中又以寫「男風」即男同性戀爲主,佔了93%,這些男風小說,既有豔情如《肉蒲團》、《浪史》,也有世情小說如《金瓶梅》、《醒世恆言》、《紅樓夢》、《官場現形記》等,更有描寫男風的專書如《龍陽逸史》、《品花寶鑑》等。
施曄分析指出,明清同性戀小說男風壓倒女風的原因,一是男同性戀現象氾濫而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其次,由於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在反禁慾主義爲表徵的思潮激盪下,當女色無法滿足人們求新鮮求刺激的慾望時,男風便應運而生。
雖然明清小說中同性戀性角色分配普遍有主從之別,爲了淡化強烈的男性霸權色彩,文人爲男風小說製造了「始於色而終於情」的書寫模式,使漁色行爲上升爲情感訴求,甚至罩上才子佳人式的華麗外衣,施曄指出如《弁而釵》、《品花寶鑑》便是翹楚。
馮夢龍的《情史.萬生》除了着眼於同性戀者的情合而非欲合之外,更首次描寫了寄居於傳統婚姻模式下的同性婚姻,可說是李安《囍宴》的古代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到了《紅樓夢》,更是在寶玉與秦鍾、蔣玉菡的少年愛中,帶有謳歌平等同性戀情的觀念。施曄指出,從描寫同性情色的醜化,到試圖理解和平等互愛的同性戀審美,從古典小說中亦可見中國人對同志的人文思維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