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VS王傳福,誰纔是造車之王?

《科創板日報》2月22日訊(記者 李明明)在汽車世界,特別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出現兩位名字都有“福”字的重量級企業家——吉利系實控人李書福和比亞迪實控人王傳福。一開年,這兩位企業家的大動作,便引發熱議。

近日,路特斯與L Catterton Asia Acquisition Corp合作,將以SPAC方式在境外上市。繼極星汽車、億咖通科技去年上市後,李書福再佈下重要一局。

王傳福則打出開年降價第一槍。2月19日,比亞迪旗下汽車品牌雙雄出擊:秦PLUS、驅逐艦05的榮耀版車型上市,起售價低至7.98萬元。而中汽協公佈數據,比亞迪以302.4萬輛銷量,雄踞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的第一名。

各擅勝場。這場持續多年的民營車企“最強王者”之爭,仍然混沌未定。

中國企業聯盟副董事長柏文喜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吉利的戰略以收購和整合如沃爾沃汽車等多個汽車品牌聞名,涵蓋從低端到高端的多個汽車品牌及海內外市場。而比亞迪則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和領先技術而著稱,特別是在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方面的地位突出。

兩個民營車企掌門人,一個出生於1963年,一個1966年;一個農家孩子出身,只讀過高中,一個考上大學,一路讀到研究生;一個縱橫捭闔,多元發展,一個深謀遠慮,單點突破。最後,兩人相會於中國汽車市場這一廣闊賽道。

不同的路徑選擇和不同的競爭策略,折射出兩位有“福”企業家不同的佈局思路和各異的人格特質。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雙雄”發家史

李書福比王傳福要年長。

1963年,李書福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家境貧寒,小時候還當過“放牛娃”。不過,他有着不同尋常的商業頭腦, 1982年李書福高中畢業,拿着父親給的120塊錢買了部相機,做起了照相館生意,由此掘到第一桶金。

1984年,李書福發現電冰箱頗受市場歡迎,在自己研發生產出電冰箱關鍵零部件蒸發器後,組建了黃岩縣北極花電冰箱廠。1989年,這個26歲的冰箱廠廠長,已成了千萬富翁。1993年,李書福收購浙江臨海國有郵政摩托車廠。沒幾年,摩托車銷量就佔到了國內踏板車的龍頭地位。

當李書福已在個體經濟的道路上小有成就時,王傳福還在學校勤學苦讀。十幾歲時父母過世,在哥哥和嫂子的幫助下,他才考上湖南的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這也埋下了他未來從事電池研究的伏筆。

此後,王傳福一路苦讀,1987年本科畢業後,又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讀研究生,專研電池。1990年畢業,然後留院工作。之後一個偶然機會,他被單位派到深圳某電池公司擔任總經理。深圳由此成了王傳福的福地,在這裡他看到一個大商機:彼時“大哥大”風靡市場,而裡面的一塊小小電池價格不菲。

王傳福決定下海經商,就此開啓傳奇之路:1995年2月10日,比亞迪公司在深圳成立;1997年,王傳福已經賣出去1.5億塊鎳鎘電池,躋身國內首位;2002年7月,比亞迪在香港上市,他進入大陸富豪榜前50名。

隨着登頂電池行業世界冠軍,2003年,時年37歲的王傳福宣佈邁入造車行列。當時的他豪言提出,“造車不過是零件的組合,和造玩具是一樣的”。他當年收購西安秦川汽車77%股份,投資近2.7億元,並迅速推出純電動出租車EF3、電動概念車ET及混合動力Hybrid-S。

一開始的車款並沒受到市場歡迎,王傳福改變策略,站在老牌廠商肩膀上模仿當時的成功車型。2008年12月,F3DM車型進入市場,這是全球第一款量產的插混汽車。同年9月,巴菲特買入比亞迪10%股票,價值2.3億美金。

2013年,比亞迪股價起飛,主要業務全面增長,當年實現營收528.63億元,在換道超車的汽車產業格局中徹底爆發。

在王傳福剛開始造車時,做燃油車的吉利已躋身國內汽車銷量前十的汽車品牌名單。這源於1994年李書福的一個大膽決定:造汽車。

當年,李書福在浙江臨海市購地850畝,籌建了吉利“豪情汽車工業園區”。 2001年12月,吉利獲得了轎車生產資格。由此成爲我國有汽車製造資質的第一家民營企業。當年,吉利已擁有寧波(美日)、臨海(豪情)和上海浦東(華普)等3個汽車生產基地。

回顧過往,李書福曾表示,“年輕就要有夢想,我的夢想,就是讓中國人能用一年收入買一輛轎車”。

在造車行業,李書福並不想僅靠價格戰來打市場,要做成事就必須往價值鏈上游走。2010年,雄心萬丈的他,走出石破天驚的一步:他以蛇吞象,一舉收購歐洲知名汽車公司沃爾沃。此後,吉利又進行了一系列大手筆的併購,包括2018年收購德國戴姆勒公司的9.69%股權。

新能源汽車發展潮流出現時,吉利也緊追不捨,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目前,其旗下擁有了從高端到低端、從超跑到買菜車的全覆蓋車型。隨着最近一年數家公司的上市,吉利控股已儼然成爲一個低調但昂然挺立的“汽車王國”。

由此,李書福比王傳福,兩人成爲同臺競技的商業對手。

“新能源時代”的“雙雄”交鋒

值得關注的是,兩位中國汽車領軍人物,在企業發展上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競爭策略。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在發展路徑上,比亞迪選擇了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深耕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並以此爲基礎推動整車的研發和生產。吉利則採取多元化戰略,不僅在乘用車領域有所佈局,還涉足商用車、摩托車等多個領域,較早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產業鏈。

在“燃油車時代”,李書福的吉利汽車發展迅猛;而在“新能源車時代”,則是王傳福的比亞迪高歌猛進。這體現出兩人對行業的不同認知:1995年,比亞迪剛成立,就將新能源技術作爲發展重點,而吉利則到2006年纔開始投入研發。2015年,李書福才提出“藍色吉利行動”計劃,目標是用5年時間將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比提高到90%。

在該計劃推動下,2018年,吉利設計出氫燃料電池、純電、甲醇、混動四大新能源動力路線,並推出幾何、極星、極氪等新能源品牌 ;2021年,李書福還與百度一起成立了百度智能汽車。

此外,李書福還把企業發展思路擴大到手機、衛星、車載芯片等領域,計劃打造出一個完整的車聯網生態。

然而,“藍色行動”計劃的進展卻不盡如人意, 2022年,比亞迪取代了吉利的國產汽車銷冠之位; 2023年,比亞迪的銷量比吉利多134萬輛左右。

和李書福不同,王傳福一開始就重注新能源汽車,更是在2022年3月,宣佈直接停產燃油車。

而且,從開始造車起,王傳福就執着於“技術立身”,反對一味擴大市場規模,忽視技術創新。他曾表示,“誰是技術的領導者,往往就是這個行業的領導者”。 2002年起,比亞迪在動力電池上進行大量投入,2003年則開始混動技術的研發,至今已累計投入上千億元資金。

憑藉“技術立身”的好處,王傳福帶領企業迅速佔領市場,並走上降本增效的規模化道路。此外,王傳福還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多維佈局,在造車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落下棋子。

在產業上,比亞迪打造了整車製造、電池製造、芯片製造等一整個電動、智能汽車產業鏈,動力電池向市場開放,半導體制造也尋求上市。

2021年1月,比亞迪發佈三款新車型,成爲帶動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催化劑。

2022年,比亞迪股票首次突破萬億市值。同年,比亞迪的銷售量超越吉利汽車,成爲國產車銷量冠軍。

2023年12月,比亞迪銷量首次超過特斯拉,打造了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市場的新一頁。

對兩家公司的未來,中國企業聯盟副董事長柏文喜認爲,吉利通過不斷收購和拓展新業務,預計將繼續在多個汽車市場領域發展壯大。比亞迪則繼續強化其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方面。兩家公司都將積極佈局新能源汽車市場,預計未來幾年,這一領域將會是他們發展競爭的重點。

“雙雄”的投資版圖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吉利圍繞汽車行業上下游,持續進行投資佈局。

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吉利控股的對外投資中,公開投資事件80起,被投企業包括易衝科技、知豆新能源、川土微電子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汽車狂人”之稱的李書福,早已是一位資本運作高手。自收購沃爾沃以來,李書福對收購、整合、拆分、上市的資本運作手段愈發熟練,其旗下上市公司已多達7家。

此前已有消息傳出,成立3年的極氪在衝刺IPO,或將成爲繼“蔚小理”後第四家赴美上市的中國新能源車新勢力。加上箭在弦上的另外三個IPO項目:遠程汽車、路特斯、曹操出行,由此李書福已手握11家已上市或擬上市企業,上市地點遍佈於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納斯達克、瑞交所等。

在李書福看來,汽車行業“規模製勝”的基本規律不會改變,最終全球市場中車企存活的數量不會太多,只有規模企業才能生存下去。

而隨着電動車銷量已超越特斯拉,比亞迪更加速推進在電動汽車產業鏈一級市場的佈局。

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比亞迪公開投資事件99起,聚焦於半導體、新材料、電池和汽車製造領域等,包括芯愛科技、深迪半導、西沃客車、弗思新材等。在芯片領域,則涵蓋了AI芯片、智能駕駛芯片、碳化硅外延芯片等細分賽道。

從上述佈局可以看出,王傳福的投資核心,還是助力比亞迪產業鏈發展,不僅積極佈局電動車的自研技術,還通過投資方式引進更多創新技術和資源,確保供應鏈的安全。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比亞迪從2009年就開始進行投資佈局。最初主要由內部CVC投資部門推動,被投企業多爲比亞迪旗下控股子公司、參股公司,包括比亞迪半導體、廣汽新能源、騰勢電動車等,着眼於比亞迪主營業務與電池、汽車、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技術的融合。

企業家身份外,王傳福早已是一位有長遠戰略眼光的產業投資人,通過底盤紮實的電動汽車產業,整合一系列產業鏈投資項目,以期邁向世界行業龍頭。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往往由創始人的性格決定。吉利和比亞迪這兩家公司,在未來方向上仍會有所差異:王傳福或將繼續深化新能源汽車佈局,李書福則更可能通過更多資本方式拓展其國際國內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