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開歐洲第一槍 停止進口俄天然氣

俄羅斯軍隊屢攻不下,已從基輔地區撤退,烏克蘭重新掌控「整個首都地區」,圖爲烏軍軍人站在坦克上,身後烏國國旗隨風飄揚。(美聯社)

立陶宛宣佈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成爲歐洲首個擺脫俄國能源供應的國家。立陶宛呼籲歐洲國家跟進,努力斷絕「與侵略者的能源聯繫」。此外,烏克蘭透過外交斡旋,希望中國成爲烏方的安全保障國,但目前相關談判進展有限。

路透報導,立陶宛能源部2日宣佈本月起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呼籲歐洲國家跟進,並稱「如果我們能做到,歐洲其他地方也做得到」。這意味着該國不必受到俄羅斯要求以盧布支付天然氣費用的限制。

至於天然氣供應的缺口,立陶宛將透過克萊佩德港(Klaipeda)的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進口補足。據報導,克萊佩德港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於2014年啓用,目的即是擺脫俄國壟斷供氣。

俄烏和談進度依然受關注。法新社報導,烏克蘭談判代表阿拉哈米亞(David Arakhamia)3日稍早受訪表示,俄羅斯已「口頭同意」基輔在和談問題上的立場,但克里米亞問題除外。他說,莫斯科還同意,就烏克蘭中立地位舉行公投「將是擺脫當前局面的唯一途徑」。

阿拉哈米亞還稱,俄羅斯總統普丁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會面,最可能在土耳其舉行。然而,英國《衛報》報導,俄國首席談判代表梅丁思基(Vladimir Medinsky)卻反駁,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頓巴斯的立場沒有改變,當前和平談判未取得足夠進展,尚無法舉行雙邊領導人的會議。

烏克蘭於3月29日的俄烏談判中曾表達成爲中立國的意願,但前提是西方國家能提供類似北約集體防禦的安全保障。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日消息,烏克蘭談判代表阿拉哈米亞表示,基輔正透過外交管道與中國談判,以使中國成爲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國,但相較於其他國家,與中國談判的進展更少。

然而,中國外交部歐洲司司長王魯彤1日曾說,中方未收到基輔的相關要求。阿拉哈米亞先前提議爲烏克蘭建立新的安全保障體系,將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及土耳其、德國、加拿大、義大利、波蘭和以色列納入成爲烏國的安全保障國。

波蘭副總理兼國家安全防務委員會主席卡臣斯基(Jaroslaw Kaczynski)接受德國《世界報》(Die Welt)專訪時批評,德法兩國過去與莫斯科走得太近、長年漠視普丁多年來的所作所爲,「如今看到了後果」。他還譴責,德國依舊未提供足夠武器予烏克蘭、拒絕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

卡臣斯基還直言,波蘭已準備好、也願意在境內部署美國核武,但此倡議必須華盛頓先提出,一旦實行,將大幅增強對俄國的圍堵。他也呼籲美國增加在北約部隊的駐軍人數,並在波蘭設立司令部。

另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3日宣稱,俄羅斯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將全面實現。他更批評,北約宣稱是防禦性組織,但它最初設立的目的與架構,都使其成爲「侵略性組織」。爲了迴應北約東擴,普丁已下令加強俄國西部邊界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