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馬來西亞電視臺都來採訪 城隍廟傳人分享新拜拜文化

消費中心/臺北報導

拜拜文化向來是臺灣及華人圈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環,許多古老宗教儀式與祭拜習俗都是經由長輩們的口述與實踐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然而隨着時代變遷,老傳統也應該要與時俱進、以新思維來調整。

臺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第七代子孫、從小在城隍廟長大的網路部落客486(陳延昶),因爲時常在部落格分享拜拜習俗、解答網友對於宗教祭拜的種種疑問,因而對於符合現代的拜拜文化有了體悟。他除了和網友們分享、倡導新拜拜文化,還發揮創意將古老宗教習俗轉化成文商品,成功引起大衆熱烈討論與關注。近來更有來自馬來西亞電視臺的大陣仗團隊來臺採訪他,因此《ETtoday東森新聞雲》也特別請部落客486分享他的新拜拜觀點。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第七代傳人、網路知名部落客486。(圖/486提供)

1、不要吃香灰

「以前在廟裡常常會有許多婆婆媽媽問我爐丹在哪裡?爐丹就是香灰,如果要包一點回去洗澡或帶在身上還沒關係,但我聽到她們是要拿回去給孫子吃、或是給生病的人吃,我就會勸她們不要。」傳統觀念裡吃香灰有保平安的象徵,但由於現在的香品質不一,若是吃到了由化學物黏合而成的劣質香灰,不僅不平安,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2、放鞭炮時間應以中午爲宜、燒金紙銀紙應適量

486說,傳統敬神酬神的時候都會燃放鞭炮,但在現代的都市社會,應考量燃放的時間,放鞭炮的時間如果過早或過晚容易擾民,因此儘量在中午的時候放比較適宜。逢年過節、祭祀拜拜時不免俗也需要燒金紙,建議以適量爲前提才符合環保,更免於灰燼的溫度過高而燙傷。

▲到寺廟拜拜祈福是臺灣常見傳統習俗。(圖/資料照片/東森新聞提供)

3、提倡「平時多做善事」取代「打金牌還願」

爲求諸事順利,人們常常會向神明祈願心想事成,若願望成真便打金牌來酬謝神明。對此486也不諱言,「雖然我講這個可能會引起全臺灣很多廟宇反彈,但我還是要說,我並不覺得信衆打金牌會讓神明開心;如果把和金牌一樣的金錢捐給育幼院,幫助小朋友,那麼答謝神明的意義會更大,更能累積陰德。」這番話出自於霞海城隍廟的子孫,不僅扭轉了拜拜的傳統觀念,也提供大衆一個不同的思考。

486更進一步表示,「我覺得應該要去行善,你可能會因爲許多事情去求神明來幫忙,但如果你平常積的陰德、行的善不夠多,你說神明會幫忙嗎?」他還認爲拜拜的意義其實是在於勸人向善,不因善小而不爲,不因惡小而爲之。多做善事,相信福份纔會增長。

4、請神明回家三思

時代變遷,社會結構也跟着改變。現代多以雙薪家庭爲大宗,許多人想去廟宇拜拜卻無奈沒有時間,「有些人可能會想說請一尊神明回家裡拜拜,我勸大家要三思。因爲你請一尊神明很簡單,(神像)幾百塊錢、幾千塊錢就有了。只要你請進來,你就必須持之以恆去拜;一旦你停止拜拜之後,那個神像會變空殼,可能會有一些鬼魅魍魎進去住在裡面,因爲它就是一個房子,反而會讓你的家庭不寧靜。」

由於衆多網友曾向486詢問「若平時沒有時間去廟宇拜拜,卻也希望能受到神明保佑該怎麼辦?」,網友們層出不窮的問題也讓他回憶起自己的叔公大伯父曾說過古時候地方望族曾經做過「宗教皁」,因此他便嘗試按照古法來重現。

5、翻轉宗教習俗成文創商品

486說,按照古禮,宗教皁其實是先將收驚用的淨符燒掉,取其灰燼加入手工皁,他再請知名的漢墩道長開壇加持。由於請道長開壇所費不貲,因此古時候只有望族才能做出宗教皁。

加持過後的宗教皁不僅可以在日常清潔中達到淨身穢氣的功用,更可依不同神明的加持而有不同的祝福,如有趨吉避凶消災解厄、洗去黴運的「抹草淨符皁」;祈求身體安康的「藥師皁」;祈求財運的「財神皁」;單身者想找好姻緣可用的「月老皁」等,這些宗教皁除了讓現代人有了心靈寄託,也提供大衆不用每天上廟宇也能得到神明祝福的另類方法。

▲馬來西亞電視臺採訪團隊來臺拍攝宗教皁。(圖/486提供)

無論是熱銷8,000組符合現代住宅單扇門使用的15公分門神,或是狂賣35,000塊具有神明加持的宗教皁,都反映出486成功將傳統習俗翻轉成文創商品的巧思,就連馬來西亞電視臺的採訪團隊都表示,像馬來西亞的檳城當地人聽到486的創新作法都覺得非常震驚,彷彿看見傳統宗教文化又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

最近很意外收到很多贈禮的訂單,486說,最近不少公司訂購例如財神皁、抹草淨符皁來送給員工以及客戶,從這些網友大家的反應來看,將傳統文化翻轉成符合現代社會的祈福文化,確實是受到大家的肯定的

▲馬來西亞電視臺節目製作團隊來臺採訪486的新拜拜文化與宗教皁。(圖/486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