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查到「仇恨言論」爆增4倍 幕後原因揭曉
▲Facebook 亞太區內容政策經理 Manu Gummi 以線上會議說明臉書的社羣規範。(圖/Facebook提供)
Facebook 表示,近期在解決平臺上「仇恨言論」取得重大進展,拜AI科技所賜,從2019年12月到2020 年12月間,Facebook 查到的仇恨言論數量,較之前攀升近4倍。Facebook 也明確定義「仇恨言論」,就是「針對受保護的特徵,直接攻擊他人」,簡言之,如果指涉罵到人、羣體對象,算是攻擊,但若指涉「意識形態」則無妨。舉例來說,在 Facebook 上寫「我恨基督徒」屬於仇恨言論、不被允許,因爲指的是一羣人;但寫「我恨基督教」指的是意識形態,不會被禁。
Facebook 亞太區內容政策經理 Manu Gummi指出,歸功於XLM-R 或語言理解領域、全文解讀的人工智慧科技發展,平臺主動偵測到仇恨言論的比率,較之前大幅提升,有助推動平臺「社羣守則」政策。臉書希望用戶不會因爲自己的身份被攻擊,能更自在地發言和交流。
因此Facebook 參考了科技、公共安全和人權等領域的獨立專家所提出的意見,並且由Facebook 內容政策團隊全球 11 處辦公室、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團隊,例如恐怖主義、仇恨言論和兒童安全,討論出要怎樣規範仇恨言論。全球共超過 3萬5,000 人在負責處理類似的安全問題,其中也包含超過 15,000 位的內容審查員。
Manu Gummi 透露,「內容政策團隊」每兩週召開政策論壇(Policy Forum),討論如何修正「社羣守則」及廣告政策。因爲網路用語的意義瞬息萬變,前天才出現的詞彙,隔天便可能成爲傷人的用語。
由於仇恨言論在全球並沒有公認的定義,但Facebook 還是需要明確定義,最後將仇恨言論定義爲:「針對受保護的特徵,直接攻擊他人。」Facebook 說,這是在大量研究、諮詢許多獨立專家後所得的定義。
Facebook 對攻擊的定義如下:
1.暴力或抹滅人性(非人化)的言論2.有害的刻板印象3.貶低性的陳述4.表達輕蔑5.憎惡或輕視6.咒罵7.鼓吹排擠或隔離
另外,在Facebook 平臺受保護特徵的定義如下:
1.種族2.民族/族裔3.國籍4.身心障礙5.宗教信仰6.種姓/社會階級7.性傾向8.性別9.性別認同 10.重大疾病
Facebook 也表示,若年齡與其他受保護特徵被一同提及,Facebook 也會將年齡視爲受保護的特徵。對於其他與受保護特徵一併參考的特性(如職業),Facebook 也提供保障。另外,Facebook 也會保護難民、移民、外來移民和尋求政治庇護者,讓他們免於遭受嚴重攻擊,但允許對移民政策的評論和批判。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 的仇恨言論政策涵蓋以個人或羣體爲對象的仇恨言論或圖像,但不包含以實體、意識形態或機構爲對象的言論或圖像。舉例來說,在 Facebook 上「我恨基督徒」這句話屬於仇恨言論且不被允許,因爲對象指的是一羣人,但「我恨基督教」指的是一種意識形態,因此不會被禁止。此外,Facebook 還將攻擊分爲三種嚴重等級,詳細說明已發佈在《社羣守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