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家書》第六集 | 情深義重是爲家
“常大哥,回家了,回家了。”
“我把你交給你的女兒,我們再見,再見。”
2023年,89歲的高秉涵老人可能是最後一次執行送骨灰的任務了,32年來,他往返於海峽兩岸,把近200位臺灣老兵的骨灰抱回了故土。
大家都稱他爲——兩岸的“靈魂擺渡人”。
這一生不吃石榴
1948年,山東菏澤,年僅13歲的高秉涵沒有想到,只因低頭多吃了一口石榴,他竟錯過了今生望向母親的最後一眼。
那年,戰火紛飛,家鄉實在沒了出路,母親忍痛把他送上南下躲避戰火的馬車。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少年高秉涵光顧着低頭啃石榴,馬車倏然轉彎,再擡頭時,母親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見。
後來,在人潮裹挾之中,高秉涵孤身來到臺灣,流浪、乞討、求學、從軍,最後成爲一名律師。他努力想讓母親看看,當年稚嫩的“小春生”(高秉涵小名)如今長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怎奈當年的海峽是越不過的天塹。
“從那時起,我這一生就從來不吃石榴”。
1979年,去西班牙開會的高秉涵鼓起勇氣從歐洲寄出家書,經由美國輾轉大半個地球才送達大陸。然而,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已經於前一年過世了。
只道此去經年,誰料竟是永別。
如果菏澤在廈門
1963年,高秉涵在金門擔任軍法官,受命經手一件陣前逃亡案。
犯案的士兵是廈門人,逃走的理由很直白——不是貪生,也不是怕死,他只想游泳回老家,回去給生病的母親送藥,怎料海流將他衝回到金門。
身爲軍法官,高秉涵必須判他死刑;身爲人子,“小春生”要送他最後一程。一瓶高粱酒,幾樣滷菜,兩個孝子相顧無言。那晚,軍營中的那一聲槍響,從此成了高秉涵縈繞一生的心結。
“如果菏澤是在廈門的話,可能我比他逃得還早。”
生時無法讓他們回到家鄉,死後也要送他們魂歸故里,此後持續32年的“靈魂擺渡”,某種意義上,也是高秉涵在償還自己心中的這份虧負。
我送你們回家
安葬老兵的公墓多在半山腰,路遠難行,高秉涵和妻子常常要靠當地老鄉帶路才能找到,然後一罈一罈抱下山。
因爲辦理領取的骨灰很多,領到時間又長短不一,於是經常就需要先集中放在家裡。三五壇、七八壇,甚至十壇,對於孩子們來說,儘管知道這些叔叔伯伯們只是在等待回家的、爸爸的好朋友,但心裡總還是難免“毛毛的,就不太願意同學來家裡”。
高秉涵就這樣一趟又一趟往返於大陸和臺灣,送這些老友回家。這裡面有苦等戀人肖娟娟的桑順良,有思念妻兒的常大哥,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名字的老兵,他把他們一一交到戀人、兒女的手中,完成跨越陰陽的重逢。
2023年,高秉涵送完老兵的骨灰,離開家鄉之前,特地來到了母親的墳前,焚香祭拜。
六集人文紀錄片
《兩岸家書》第六集
情深義重是爲家
來源:解讀中國、東南衛視、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