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美食薈萃 共用舌尖享盛宴

2023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暨海峽兩岸美食節。(圖/陳祖昌提供)

當臺灣美食遇上沙縣小吃,會碰撞出什麼新火花?12月7日至16日, 「2023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暨海峽兩岸美食節」 於福建三明的沙縣拉開大幕,今年的活動包含美食、文化、旅遊、體育、商貿等各領域共計32項,旨在擴大宣傳沙縣小吃旅遊文化品牌,加快推動地方小吃產業轉型升級。而此次活動也融入衆多臺灣小吃美食元素,吸引衆多饕客前來沙縣尋味。

兩岸美食展展售臺灣特色小吃。(圖/陳祖昌提供)

12月7日,沙縣小吃文化城三期廣場舉行海峽兩岸美食展開街儀式,活動共計有303個展位,其中沙縣本地50個,臺灣展位41個,共計匯聚各地小吃數百種來服務饕客。活動期間,也舉辦「海峽兩岸美食夜市展銷活動」,該夜市主要由三條街組成。一條位於小吃文化城內,以臺灣小吃爲主的夜市廣場;一條位於沙縣步行街老百貨旁,以特色街頭攤點小吃爲主的小吃美食夜市;一條位於沙縣影劇院前,是由臺灣一觀光發展協會冠名,規劃建設臺灣士林夜市沙縣美食街。我們所熟悉的香菇肉羹、士林香腸、臭豆腐、蚵仔煎、蝦卷、旗魚黑輪等臺灣夜市知名小吃,都可以在現場品嚐到。來自外地的民衆表示,以往對於沙縣小吃的印象只知道拌麪、扁肉、蒸餃、燉罐,直到實際的參與與美食活動後才大開眼界,發現沙縣小吃有200多種,舉凡餈粑、金包銀、將軍米粿、芋餃、炸米凍、燈盞糕、燙嘴豆腐仔等等皆是沙縣的地方熱門美食,而夜市更是融入的許多美味的臺灣小吃,讓人感到無比幸福,

沙縣特色伴手禮。(圖/陳祖昌提供)

沙縣小吃歷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客家移民的麪食文化就與當地閩粵族羣的稻作特色相互融合,又承襲中原飲食,以蒸、煮、炸、烤爲主要烹飪手法,同時也發展出具閩南特色豐富多變的口味。1990年代經濟環境不佳,當地人受生活所迫,以「四根竹竿一塊布,兩個煤爐兩口鍋」起家,而發展出用木槌扁肉、鴛鴦鍋做面,竹竿撐起棚子,販售物美價廉的蒸餃、扁肉、拌麪、燉罐養家餬口。

沙縣小吃目前已累計發展8.8萬家店面,從業人員近30萬人,年營業額超過550億元,小吃成爲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沙縣民間流傳:扁肉是磚、麪條是鋼,建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但是沙縣地方政府並沒有忘記,「餐飲」本來就是殺戮戰場,如果只會守着舊日的光環,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爲求產業升級,2015年沙縣正式成立了小吃集團,採用現代化餐飲管理經營模式,統一了商標、服裝、店面裝修和生產標準,並逐步推廣中央廚房生產模式。朝「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位化」方向不斷的提升經營模式,加速品牌推廣,推動小吃產業轉型升級,至今已吸引近3000家沙縣小吃店加盟。消費者們也紛紛看見嶄新的沙縣小吃形象,如:拌麪及蒸餃都被包裝成精美伴手禮進入超市及電商平臺銷售。

沙縣小吃產業園區目前已聚集冷凍食品、半成品、醬料包等上下游產業,共計24家企業,每天有數十噸產品通過物流冷鏈配送至各地,年產值超過3億元人民幣,總投資12.15億元的沙縣小吃三產融合示範園專案正在加緊推進,啓動後,全年預計可新增產值15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