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臺北:在彼岸吃遍臺北美食

(來源:窮遊網 作者:彼岸_claire)

我是條饞嘴的魚。旅途中,走進一間不起眼卻人氣頗高的當地小館子,沉浸在食物帶來的味蕾的愉悅中,真的就可以爲整個旅行製造幸福感滿足感。那些或古老、或創新、或熟悉、或新鮮的餐食總能不着痕跡的拉近我和那裡的距離,讓我在陌生的環境感受到悠然和自在。臺灣的行程是在出發的前一天才定下來的。那些所謂“不可不看”的景點就隨便的按時間羅列了一下,而那些所謂“不可不吃”的館子卻當真拉了長長的一個單子。時間太短,胃又太小,此行未能完成美食任務。也好,給了我再次去臺灣的最好的理由!

1.度小月

到達臺北的第一餐,選在湯鮮味濃的百年老店臺南度小月擔仔麪。一碗再簡單不過的擔仔麪,也能成就百年事業。從1895年開始,度小月以樸實的味道,感動了幾代人。據說蔣經國馬英九,以及國際知名導演李安,都是從小吃這個老味道長大的呢。度小月起源可從1895年說起,原籍漳州先祖,移民府城後靠打魚爲生。每年從清明到中秋,海上風浪大,是打魚人的淡季,漁民稱“小月”。爲了養家活口,度過小月,先祖就賣起面來了,由於口味獨到,廣爲大衆接受,後來直接轉行賣起面來。一開始是以擔子挑着叫賣,就取名度小月擔仔麪。

2.龍鳳

滷肉飯,是我最嚮往的臺灣美味。簡單的白米飯淋上滷到透亮的肉汁,香噴噴的滋味,總能讓我把“減肥”這樣的事情拋到九霄雲外。就算吃飽了,一聞到肉香,還是會忍不住多吃一碗。 北部最早的滷肉飯,是從素有“小吃之家”稱號的臺北圓環起家的。在圓環中最出名的老字號,非龍鳳號莫屬。

3.阿宗面線

到底要怎樣的美味才能讓你願意在狹窄擁擠的小巷裡站着吃呢?答案是有30多年曆史的大腸面線----阿宗面線!這幾乎是到臺北來的客人必吃的特色小吃。擠進前去看到一大鍋粘乎乎滑溜溜的面線,說實話賣相不足夠好。可嚐了一口,味道是絕對的鮮啊!面看上去粘乎乎的,可吃到嘴裡卻QQ的,湯又鮮又濃,大腸脆脆的很有嚼勁兒。難怪大家都甘願站着吃呢!

4.永和豆漿大王

永和的豆漿真是非常非常濃,從倒進碗裡到端到桌上只短短的幾十秒,就已經結了薄薄的一層皮。喝到嘴裡有些許焦糖的香味,朋友說那是長年不停火的老鍋鍋底的焦糊味。除了豆漿,店裡燒餅是一絕,一層一層又薄又脆的燒餅,可以夾雞蛋、蛋餅、夾油條,也可以就那麼白口吃,不管怎麼吃別有風味。我最愛的是夾蛋餅,還要抹上店裡每張桌子上都擺着的辣椒醬

5.阜杭豆漿

走過半個世紀的老店,傳統炭香豆漿,總是排着長長的人龍。最出名的是“厚燒餅”,除此之外厚餅蛋、厚餅油條、鹹豆漿、甜燒餅也是人氣之選。

6.臺東土雞城

土雞城嘛,招牌當然是自家養自家烤的自制烤雞。未加任何醃製的整雞被放在一隻只鐵桶裡,用木製炭火烤熟,然後蘸椒鹽根據自己的口味調味。肉質的鮮美、彈性真的不是我們從超市裡買來的各種所謂柴雞可以比擬的!

7.老天祿滷味

如果去西門町,不去嚐嚐老天祿的滷鴨舌就太可惜了。西門町這家老店已開業60多年,每天假日總是擠滿了排隊的人。這裡最出名的頭牌應該是滷鴨舌。可是豬腳筋和鴨腸都俘獲了我的芳心啊!豬腳筋又Q又香,不油不膩;鴨腸香彈入味,讓人一口接着一口放不下啊!

8.高雄五福鮮蝦扁食

這家小店藏在繁華的忠孝東路後面的一條小巷裡,門臉小到你完全會忽略掉它的存在。如果沒有美食攻略的介紹,我想來不會走進這樣一家看起來多少有些寒酸的小店。然而,這裡皮薄餡多、湯鮮肉甜的鮮蝦扁食,實在是美味,這裡的餛飩紅油抄手是同樣的美味,一個清淡一個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