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情懷的容身之地
(圖/金津攝)
開素食餐廳30多年的好友即將賣店賣房,年底舉家離開臺灣,前往廈門翔安新區落腳,再造事業也安享晚年。問他何以決意至此?他說,首先當然是「遠離戰爭風險」,而臺灣朝野內耗空轉、餐飲服務業找人困難,尤其他個人內心的「兩岸情懷已沒有容身之地」!
他說身爲佛教徒,透過宗教信仰長年「接續着中國文化」,雖是本土臺灣人,絲毫無損於一種基於「兩岸情懷」所建構的文化認同連結。這讓他在慨嘆臺灣社會失焦解離之際,很自然能接受「閩臺深化融合」的此刻時機。
他的描述令我想起「兩岸」如今在每日新聞中確實僅剩一道道「政治喊話」了!尤其賴清德執政後,臺獨意識浮動鮮明,兩岸關係全面緊繃且更倒退。臺灣民衆的兩岸印象只剩下:解放軍機艦天天繞臺演習、國臺辦與陸委會不時相互交鋒。由於臺灣媒體八成已落入綠營支配,一般民衆基本都僅能接觸到中國大陸的「政治消息+負面描述」。
去年9月大陸正式倡議「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且推出配套政策,繼續加強推動包括「青年交流」重點在內的兩岸深化措施。但即使大陸頻繁舉辦各種論壇、參訪、往來,這些「政治濃厚」的作爲始終無法擴及臺灣本土人心,也無法滋養「正在枯竭的兩岸情懷」!
大陸對臺工作,從早年一廂情願的「統戰/宣傳」,到後來進化規畫的「政策/讓利」,乃至如今細膩設計的「深化/融合」,這些交流往往都以「績效」去推動與訴求。最近開始邀請諸多臺灣網紅或名嘴走訪大陸各地,希望藉由「轉述/評論」擴大傳播效應。然而窮盡思路創意的傳播仍有盲區,名川盛景與城市繁華介紹只有信息與氣氛,仍難以觸及兩岸情懷的根本。
「中國」在臺灣早已成爲負面且破碎,臺灣所有民衆對於日本、韓國的熟悉度,甚至都遠勝對於大陸的接觸與理解。這些年因朝野意識形態與政治惡鬥的淺層化與破碎化,連國民黨自身的兩岸情懷也所剩無幾。
「兩岸情懷」說來很抽象,但今年4月北京「馬習二會」,「習近平的笑容」與「馬英九的眼淚」其實已具體示範,比如笑談「兩岸青年交流成就中華民族未來」,或流着淚「宗族溯源掃墓跪擁家鄉土地」,這些都要比廣做論壇、推政策讓利更重要、也更貼應「兩岸深化融合」的最初與終極目標!
尤其民進黨近來正在預備拿「兩岸戰爭」進行大洗腦,企圖將過去自身的「硬傷」,從新聞輿論擴大到影視作品,轉化民進黨是臺灣本土的「捍衛者/守護者」,遮蔽置換「臺獨」的目標。「兩岸情懷」一旦在臺灣悉皆消散,臺灣民衆終將再也無法看清或感受「打擊臺獨、對抗外國勢力」纔是兩岸的歷史課題。
「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不宜是一種對抗民進黨的「政治宣示」,而應是赤誠堅定本然的「兩岸情懷」!好友決定讓年輕女兒主導新餐廳,在廈門勇敢「臺青創業」,他說佛教徒講求因果輪迴,這輩子臺灣人,「至少上輩子我們家應該是中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