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發展不能再卡脖子

(圖/新華社)

中美兩國元首除夕進行長達兩個小時的「習拜通話」後,雙方首場高層戰略對話日前在阿拉斯加首府舉行,不僅全球高度關注,更牽動今後中美關係亞太局勢。而身在臺灣的我們也如同以往以缺席參與的方式,成爲雙方對話交鋒議題之一。

如今,本次會談已經結束,外界或認爲這是一場「不歡而散」的失敗會談,甚至認爲將進一步加劇今後中美之間的對抗。

像是會談開幕式,雙方即在鏡頭前就所觸議題、發言時間乃至語言姿態等處處機鋒,直來直往,全程透過媒體直播,着實令各界大開眼界。顯示雙方除了要捍衛己方的原則立場與大國顏面,背後或許也承受着各自內部不容示弱的強大壓力。

此外,會談結束之後,雙方沒有舉行共同記者會或發表聯合聲明;會談期間,應邀出席的中方代表甚至以泡麪果腹,更象徵會談氣氛之不睦。甚者,前腳剛離開,美方隨即進一步展開與友邦結盟串連行動,針對中國大陸的人權議題發動新一波制裁,而中方也隨即展開相對報復反制,進一步加深中美關係的緊張。

但是,除了上述場景,不論就本次會談期間抑或是會談結束之後,我們也注意到,像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表示「我們希望就廣泛的問題進行艱難而直接的對話,而這正是我們所做的。」而美方主談代表國務卿林肯亦於會談後表示「中美雙方在伊朗北韓阿富汗氣候變遷等有共同利益之處,取得了進展。」

另一方面,中共外長王毅固然表達「美方不要低估中方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決心,不要低估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正當權益的意志」等官式立場外,中方主談代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亦表示「雙方雖存在一些重要分歧,這次戰略溝通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有益的,也希望繼續這種高層戰略溝通。」

由於閉門會談部分並未公開,會後亦無發表聯合聲明,但從雙方相關談話及後續公佈訊息顯示,雙方並未全盤否定這次會談的價值,甚至取得某些具體的成果,更爲今後展開相關對話保留了相當的空間

根據中共外交部會後新聞稿顯示,中方代表於會談期間闡述其相關政策立場。例如:在涉臺部分重申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國核心利益,沒有任何妥協退讓餘地,並敦促美方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美臺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停止售臺武器,不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慎重妥善處理臺灣問題等,顯示雙方對此仍存在相當的分岐。

此外,新聞稿也明列9項中方認爲雙方達成共識或合意的部分,包括:雙方同意按照兩國元首通話精神,希望繼續這種高層戰略溝通。

而在應對氣候變遷議題部分,則透露雙方將加強相關領域對話,並將建立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可說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

其他還包括了雙方外交領事人員的疫苗接種與活動,人員往來正常化,以及針對多項領域與區域安全議題保持和加強溝通協調等。

正如布林肯3月初發表首場外交政策演說時所言,中國固然爲美國本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但是美國與中國的關係,該競爭時要競爭,可合作時合作,如果一定要對抗就對抗。也就是既聯合又鬥爭,但並非搞零和式對抗。

儘管美中戰略競爭今後仍將持續,但因雙方在某些領域互有需要,彼此又維持着對話渠道,不僅有助於避免誤判,亦有利於雙邊關係的戰略穩定。而值此全球戰略格局出現變化的重要時刻,臺灣除了要冷靜觀察、沉着應對,更需擬妥應對方策,並慎思臺灣最大利益之所在。

只不過,北京當局舍近而求遠,派出高人到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和洋人談臺灣,卻坐視兩岸關係融合發展持續被4個字卡脖子,這算不算臺海問題國際化,又算不算某種形式的「親美遠臺」呢?

(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