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若開戰!倒數3個月臺灣人該做什麼? 張競:戰爭是社會共業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前中權艦長張競有感於兩岸關係不睦,臺海情勢升溫,政府無預警開放美國肉品進口政策,主政者決策風格獨裁,撰文分析,如果有3個月的時間可以預知兩岸即將開戰,一般的升斗小民可以如何自救。
▲有感於兩岸關係緊張,張競撰文分析,如果有3個月的時間已知開戰,臺灣人該如何自救。(圖/國防部提供,下同)
張競引述哥倫比亞文豪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鉅作《預知死亡紀事》(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指出,人世間當事者往往渾然不覺死之將至,此種當局者迷之思維盲點,經常就是剛愎自用自以爲是之主政者,一意孤行做出錯誤決策、將國家帶向戰爭、讓社會付出慘重代價真正原因。
張競再引用日本漫畫家間瀨元朗作品《死亡預告》(イキガミ),故事情節描述青壯人士能有機會獲得死亡預告,讓其能夠在生命終結前,認真思考將如何面對即將到來困難狀況。
張競指出,面對北京動武之威脅,「我們社會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政治人物理解到戰爭對社會之衝擊,以及戰火能夠多麼無情嗎?」假若社會願意面對,仔細認真思索,若是能夠在3個月前預知臺海必然開戰,整個社會將會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張競分析,基本上應從兩個面向探討問題,分別是「庶民思考與作爲」與「政府應變與處置」,庶民思考與作爲應分別從人身安全與財產處置兩個方面進行思考,人性都是貪生怕死,更都是畏懼戰火傷害,如何能夠逃避戰爭,甚至安排本身子女與親族避開戰禍,這個是基本人性,「我們不可能斥責臺灣鄉親去考慮這些問題」。
張競說,如何能夠避免本身財產受到衝擊,保住其應有價值,如何加以處置以便不受經濟與幣值波動影響,這亦是鄉親基於人性必然之思考方向。其實如何先準備好應變物資,在水電供應受到干擾,市場無法繼續運作購買食物時維持生活,恐怕都是值得思考方向。
至於政府應變與處置,張競分析,就要從平戰轉換(即平時狀態至戰時動員之轉換)與社會管制兩個面向思考,外籍勞工與在臺外國僑民要在這3個月內離境,政府是要如何應對?在大陸臺商與臺生,或是在外國求學經商之役男,是否應當召回共赴國難?民衆若將資金匯離臺灣,政府是否要加以管制?是否要從國外緊急進口醫療資材?各級醫院是否要先控留病牀給戰時所產生之大量傷患?
張競最後強調,「鄉親必須清楚認識,戰爭不光是軍隊必須面對,而是整個社會都要承擔共業。透過前述研討,鄉親將會對選擇臺海和戰,做出更合理期待與準備,並且體會到爲何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真正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