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讓毛澤東痛心的古寧頭戰役 隔海砲擊即將展開(七)

老年葉飛。(本報系資料照片)

靖海侯施琅像。(本報系資料照片)

葉飛號稱「小葉挺」,善戰多謀。(取自網路)

位於臺南的施琅紀念館,由施琅後世子孫施鍾興建。(本報系資料照片)

金門戰役紀事本末

胡璉將軍是在蔣介石的充分信任下,則擁有了「專控之權」,讓胡璉得以金門本島爲據點,3次進犯南日島而得手,致使葉飛猝不及防。

以「砲擊金門」的戰略角度,毛澤東儘管在有意無意間試圖讓葉飛變成自己的「施琅」,葉飛似乎也把自己看成是毛澤東麾下的「施琅」,但是,葉飛最終也沒有成爲「施琅」。葉飛40年後道出了他的遺憾,「繼鄭成功、施琅之後……在期待渴盼着毛澤東的最新一道命令」。

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假如此時的毛澤東在戰略上是將這場戰役當成「解放臺灣」的前奏,那麼毫無疑問,蕭鋒將成爲毛澤東的「施琅」,則是一種客觀存在。

蔣介石戰略更明確

但是,縱觀整個金門戰役,蕭鋒的個人命運,他在「登陸作戰」期間,既沒有獲得毛澤東清晰的「解放臺灣」戰略意圖,28軍也不是一支以「解放臺灣」爲職的部隊(宋時輪第九兵團纔是目標明確的「解放臺灣」的專職部隊),更沒有在金門戰役發起之時,獲得像施琅大將軍那樣,始終保有康熙大帝的「專斷」堅定支持,讓他來完成指揮金門戰役或協同完成「解放臺灣」的任務,因此,蕭鋒也沒有成爲毛澤東事實上的「施琅」。

毛澤東在金門戰役自發動開始之時戰略意圖的模糊性,以及後面在用人上面的戰略考量,則反襯了蔣介石在此期間戰略目標的明晰性和堅韌性。

胡璉將軍是在蔣介石的充分信任下,則擁有了「專控之權」,讓胡璉得以金門本島爲據點,3次進犯南日島而得手,致使葉飛猝不及防,導致第28軍駐島一個連和大陸前來增援的部隊1千3百餘人犧牲或被俘。毛澤東以雷霆萬鈞之怒火,給予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葉飛嚴厲的斥責:「不許再犯南日島那樣的錯誤!否則須予負責者以應得的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當胡璉以大規模部隊進攻東山島時,蕭鋒帶領出來的這支部隊,仍然以其離開後所產生的「餘威」,讓胡璉吃足了蕭鋒這個死對頭的苦頭,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吞」。在「東山島登陸作戰」的部隊中,有兩支幾乎可稱之爲「孝軍」的決死勁旅:第28軍82師原金門戰役登陸作戰的244團;原隸屬蕭鋒指揮的第29軍85師金門戰役登陸作戰的253團。

這兩支由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倖存者宋家烈與張茂勳重組的軍隊,佩戴着先軍長蕭鋒在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失敗後,以原本用來包裹烈士遺體的白布製成的胸標:「積極工作,加強努力,爲金門戰役犧牲的烈士報仇!」。

可惜的是,蕭鋒沒能親自指揮,沒能親眼目睹自己麾下的這支勁旅在東山島上驍勇的一幕。而這塊見證了金門戰役登陸作戰失敗、又見證了蕭鋒麾下的戰將們將胡璉打得灰頭土臉的「孝帶」胸章,則一直被一些戰士珍藏在身邊。

「東山島戰鬥」的勝利消息,讓毛澤東高興地說:「東山戰鬥不光是東山的勝利,也不光是福建的勝利,這是全國的勝利。」

金門戰役延宕的第四階段,國共兩黨在軍事上此消彼長的大小較量,一直持續到1954年8月14日。而體現在「東山島登陸作戰」中「哀兵」的這種「悲壯」與「悲憫」情懷,在這3年半的時間裡,始終以「復仇」的激憤,伴隨、影響着這支部隊和第十兵團,甚至整個第三野戰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3年半中,金門戰役以往復於大大小小21次的登陸與反登陸戰,第十兵團再次「攻打金門」的翹望,始終沒有在這些勝利與「失利」當中得到徹底的消弭和釋放。臺灣的蔣介石依賴於「金門」這個前沿「跳板」,也始終無法平復丟失大陸的夢魘和「反攻」大陸的夢想。

圍繞於金門戰役周圍發生的大小不一的戰鬥,則時刻挑動着毛澤東內心那根金門戰役的敏感神經,讓這位爲人民謀利益、試圖獲得國家完全「統一」的新中國領袖,在一次次的登陸與反登陸作戰消耗中,惦記着那扇未曾被自己叩開的「金門」。

第五階段:兩岸隔海砲擊作戰(1954年8月14日至1958年8月23日)。

美國佬從「自由世界」與「共產國家」、東西方陣營的價值觀體系「冷戰思維」,來考慮大陸的共產黨人與其之間的關係。由此,美國有了更多的藉口和理由,來滲透於中國的內政與臺灣島的事務,來干預這場國共兩黨之間持續了幾十年的主義之爭和兄弟內戰。這讓毛澤東的「解放臺灣」計劃,在共產國際的意識形態干擾下,變得更加渺茫起來。

隔海作戰砲擊開場

在這段時間裡,金門戰役從某種程度上,已經具有了替代「解放臺灣」的戰略因素,毛澤東只能以另一種特殊的隔海作戰「砲擊金門」方式,無奈地來對待美國干涉中國的內政、來對待蔣介石和處理臺灣海峽之間的問題。

1954年1月的開年伊始,在國民黨軍增兵金門,不斷襲擾大陸沿海地區的情況下,毛澤東、三野、第十兵團都在試圖找到一種新的解決辦法。1月28日的舉動,預兆着這個階段的主體,要以隔海作戰的「砲戰」形式來開場。(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