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催化毛澤東釋放國軍戰犯的將軍(莊秉漢)

劉嘉樹將軍,黃埔一期畢業,一生軍旅投身北伐、抗日、戡亂等大小戰役。(圖文:莊秉漢)

劉嘉樹將軍,黃埔軍校第一期,他是抗戰第一位在華北戰場收復失土有功,獲頒「青天白日勳章」的國軍將領,但不幸的在國共內戰負傷被俘,列爲中共「首要戰犯」,押送思想改造長達22年,最終病死在戰犯營。他的死,對周恩來、毛澤東震撼很大,催化國軍滯留大陸最後一批戰犯營戰俘,得以釋放重獲自由。

劉嘉樹(1903-1972年),湖南益陽人,他20歲那年,中華民國雖然號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然實際上是軍閥割據,生民塗炭,西方列強瓜分,中國陷入「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當時大時代的年輕人都受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救國思想感召,劉嘉樹也不例外,他和一羣湖南青年一起投筆從戎南下廣州,報考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大本營講武學校,並順利通過了筆試面試,後來黃埔軍校成立,大本營講武學校併入黃埔軍校,劉嘉樹成爲黃埔第一期第六隊的學員。

黃埔軍校,正式校名爲「陸軍軍官學校」,黃埔第一期的學生,許多成爲日後國共兩黨間叱吒風雲的軍事將領,如胡宗南、孫元良、桂永清、王叔銘、杜聿明、宋希濂等,還包括中共建政十大元帥的徐向前,中共國防部副部長的陳賡,戡亂時期變節投共的陳明仁等,因此,黃埔一期是精英中的精英,劉嘉樹貴爲黃埔一期的天子門生其中一員,自然是軍校培養出的佼佼者,也深受蔣中正校長的器重。

民國22年長城戰役中參戰的國軍第17軍部份將領,在民國31年冬天的重慶補拍合影,前排左起爲黃傑、徐庭瑤、杜聿明,後排左起爲劉嘉樹、鄭洞國、邱清泉。除徐庭瑤爲保定軍校畢業外,其他都是畢業於黃埔軍校,互有提攜之恩,關係密切。(圖文:莊秉漢)

劉嘉樹在進入黃埔軍校以後,他在老家的父親就決定給他了一門婚事,是與劉父有世交的周家女兒周菊英成婚,那個年代的女性結婚一般都比現在來得早,在15、6歲就得嫁出門,要不然就會被街坊鄰居取笑爲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劉嘉樹礙於黃埔軍校是不允許在就學期間成婚,要求學生軍事課程訓練必須心無旁鶩,於是周菊英忍受着周遭親友的挖苦嘲諷,死心塌地的苦等到他到黃埔軍校畢業任官,直到20歲才嫁給他,而劉嘉樹也沒有辜負周菊英的一片癡心,對這段婚姻從一而終,當時的社會風氣,男人娶個姨太太,甚者三房四妾稀鬆平常,但是劉嘉樹展現了對婚姻的忠誠,沒有背叛過妻子另娶側室或小老婆。

民國26年對日抗戰全面爆發,劉嘉樹被委任爲國軍第10師30旅旅長,率部參加過長城會戰、忻口會戰、浙贛會戰等戰役,民國27年2月,34歲的劉嘉樹率部參加晉南作戰,第10師第30旅奉命在山西靈石縣霍口村附近掩護國軍主力佔領陣地,劉嘉樹作戰負傷仍親自指揮部隊,他成功阻擊日軍第80聯隊南犯,搶回失土,史稱「靈石會戰」。劉嘉樹因該戰役抗日有功,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壹座,其獎敘事由寫明:「劉嘉樹身先士卒,負傷不退,激戰終日,任務達成,其忠勇報國之決心,犧牲奮鬥之精神,足資矜式」。他也成爲當時華北戰場上第一位獲頒「青天白日勳章」的國軍將領。

民國27年4月6日,國民政府令劉嘉樹給予青天白日勳章。(圖片來源:國史館/圖文:莊秉漢)

民國27年4月,劉嘉樹將軍因抗戰收土有功,獲頒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後,與蔣中正委員長合影。(圖文:莊秉漢)

劉嘉樹的家人跟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劉嘉樹的小女兒劉惜君女士仍珍藏着這座「青天白日勳章」,劉惜君女士曾寫作「永不屈服的愛國魂」追憶父親,文章中提到:「父親從1926年誓師北伐、剿匪、抗日至投身內戰等大小戰役,各式勳章獎章、獎牌無數,但他總是隻佩戴那枚青天白日勳章。直到我長大後,才知道這是戰功卓著者的最高軍職勳章,曾受勳者百年來僅僅209位,而我爸爸就是其中之一,這讓我深感榮耀,每想起就熱血沸騰」。

八年抗戰勝利,抵禦外侮的國民政府元氣大傷,中共搶佔東北後,發動全面叛亂,神州大陸局勢逆轉,劉嘉樹雖然晉升陸軍中將,擔任國軍第十七兵團司令官,總兵力5萬餘人,他銜命續留雲南昆明爲國軍奮戰,爲了讓自己指揮軍事沒有後顧之憂,其欲將妻子、兒女先安頓在臺灣,幾經折騰,終於幫家人張羅到10張飛往臺灣的單程機票,其實他心裡有底,倘若家人此次搭機飛去臺灣,他與摯愛的家人恐將永別,因此,他安排家人從上海搭機先到昆明住上幾天,要與妻小作最後團聚告別,當妻小來到昆明時,劉嘉樹想起自己常年在外打仗,與家人聚少離多,便趁這次家人團聚機會,帶着一家老小上館子、聽戲,兒女想買新衣、新鞋,他竭盡所能滿足家人需求。只是家人相聚的時光總是特別短暫,在昆明機場告別時,一家人靜默淚眼滂沱,他們手上各自保留着從照相館剛洗好的全家福照片,希望以後的日子裡,夜深人靜,家人可以藉此照片聊慰彼此的思念。

遼西、徐蚌與平津三大會戰,國軍節節敗退,毛澤東下令共軍渡江,國軍頹勢軍心渙散,民國38年12月國民政府離開了中國大陸,遷到孤懸海外的臺灣,劉嘉樹兵團信仰三民主義,在雲南昆明持續與共軍鏖戰,但已無力迴天,只能一路突圍,試圖轉進等待決戰共軍時機,劉嘉樹率領倖存部隊6700餘人,於民國39年1月撤退到中越邊境,遭致越南人民軍阻擊,無法在異域立足,被迫返回國境。同年2月6日,他率軍在廣西松吉河與共軍作最後激戰,共軍傾巢而出攻勢劇烈,劉嘉樹軍團雖全面反擊,但是未有奏功,終因寡不敵衆,糧彈匱乏,全軍覆滅,劉嘉樹將軍作戰受傷昏迷被俘。他與其他國軍戰俘移押到北京功德林監獄,後遷移到撫順戰犯管理所。

劉嘉樹將軍淪爲戰俘後,中共將他列爲「國民黨首要戰犯」,必須接受思想改造,交代自己的政治問題和歷史問題,還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但是他堅持氣節,執迷不反,一生信仰中華民國,不願改變自己的立場,民國48年,也就是中共建政10年,劉嘉樹的黃埔一期被俘虜的將領有杜聿明、宋希濂、李仙洲、周振強、曾擴情等同學「改造成功」相繼被特赦,就連黃埔三期的王耀武、黃埔七期的楊伯濤也被釋放,更諷刺的是,黃埔五期的鄭庭笈在思想改造期間,最愛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雖然發音不準,但唱得很有感情」,也爭取到第一批特赦名單之列。

劉嘉樹在監獄裡人很隨和,不會和別人發生口角,也不會強出頭,表現甘於居中游,但是他始終感念蔣中正知遇之恩,決不做背叛黨國的事,他告訴中共,他承認自己最後是打了敗戰,但是他沒有對不起中國人民。也因此,劉嘉樹一直沒有得到中共特赦名單的青睞,成爲國軍戰犯改造營裡所謂「頑固派」之一,民國49年至55年,到文革前,中共先後特赦了五批戰俘,幾乎每年一次,每次都有黃埔學生釋放,但是每一次都沒有劉嘉樹。民國61年3月3日,劉嘉樹在戰犯營關了22年後,因爲腦溢血於撫順戰犯管理所病逝,享年69歲,他一直至生命結束,始終不屈不撓,堅持自己立場。

劉嘉樹將軍的死訊傳出,引起周恩來的震撼和重視,畢竟劉嘉樹軍銜不是校官、少將,也不是蔣中正旁系軍事將領死亡,他是正統的黃埔軍校第一期,又是國軍抗戰中將,周恩來向毛澤東報告說:「20多年都過去了,(戰犯)都放了算了,強迫人家改造也不好。」此時,毛澤東統治大陸江山也20餘年,成王敗寇已成定局,國共恩怨情仇過往雲煙,再看到關在監獄的國軍戰犯,現在都是年過七旬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古稀老人,於是,劉嘉樹的病逝加速催化中共當局對剩下國軍戰犯的釋放作業,民國64年3月19日,最後一個特赦令發佈,毛澤東將在押所剩的293名戰犯全部特赦,黃埔一期有位黃維將軍,官拜中華民國聯勤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他在押始終頑固,不肯低頭,但也託「劉嘉樹病逝」影響,這一年重獲自由,釋放當時已經71歲了。

劉嘉樹過世的消息,他在臺灣的兒女們唯恐母親無法承受打擊,都很有默契的絕口不提。直到民國83年母親離世,其愛子劉逸閩透過臺灣海基會、大陸海協會的協助,知道大陸方面還保存着父親的骨灰,同年4月,劉逸閩親赴遼寧撫順,領取了他父親的骨灰,他輕撫着素淨的骨灰罈和遺物,內心無比激動淚流不止,雖然劉嘉樹沒有趕上中共的最後一批特赦,且和中共政治立場迥異,但是壇內骨灰依然保持完好乾爽,說明了數十年的政治紛擾都已塵埃落定,劉嘉樹將軍在抗戰的功績,是歷史無法被抹滅的,中共也還給了劉將軍應有的哀榮。劉嘉樹的骨灰帶回了臺灣之後,與夫人周菊英合葬在臺北市六張犁劉氏墓園,墓碑上嵌的是他倆年輕時的甜蜜合影,夫妻結髮一輩子,終於在闊別45年後永世長眠。

劉嘉樹及其夫人周菊英和8位子女的全家福合影,攝於民國38年,這是最後的全家福照,自此家人與劉嘉樹分隔海峽兩岸。(圖文:莊秉漢)

民國83年4月12日,中共公安部向大陸海峽會表示,劉嘉樹將軍的骨灰和遺物存放撫順戰犯管理所,保存完好。(圖文:莊秉漢)

備註:本文部份內容感謝由「梵阿鈴的私房菜」授權提供,另鳴謝旅居加拿大顏嘉年先生協助聯繫,得以完成史話寫作。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