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缺錢缺糧,還被軍閥取笑的蔣中正校長(莊秉漢)

蔣中正時年37歲出任黃埔軍校校長之英姿戎裝。(圖文:莊秉漢)

今天是黃埔軍校創校的日子,98年前的6月16日,那是一個風起雲涌的大時代,孫中山欲創造一支有信仰的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特任蔣中正爲黃埔軍校校長,蔣自此登上近代中國政治舞臺,而「到黃埔去!」成爲熱血青年最時尚的口號,有志者紛紛投筆從戎,決心拿槍桿子救中華民國。

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武昌起義以前,全憑藉青年黨人奮不顧身的熱血和勇氣,但缺乏紀律也沒有長遠目標,建立民國後,革命黨人基本上宣告瓦解,中華民國政權反而落入「擁兵自重」的北洋軍閥手裡,偏偏國民黨人皆爲海外留學文人菁英,推崇西方議會制,以爲走歐美政治路線,民主共和就能實現,於是國民黨陣營始終沒有自己的武力軍隊,拚不過「軍人持權」的北洋政府,孫中山只能返回廣東老家,依附地方軍閥勢力之下,過着拉攏一派軍閥,打擊另一派軍閥,寄人籬下的生活,這些南路軍閥時而叛變,時而結盟,非常不受控制,孫中山經常感嘆「這些同情革命黨的友軍,不是主義的結合,而是利害的驅使。」

國民黨爲何沒有建立革命武力,說穿了就是沒錢沒糧,當時各路軍閥幾乎都接受西方列強的金錢援助,反觀孫中山,徒有虛名,在廣州擔任地位不算穩固的非常大總統之外,國民黨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困局,在這生死存亡關頭,蘇聯在嚴冬送來了溫暖,由於蘇聯對世界「輸出」革命,積極尋求與中國地方勢力有合作機會,北洋政府成爲蘇聯的「天選之人」,不過北洋政府早已被日本帝國捷足先登,使得段祺瑞對蘇聯表達不願合作的態度,蘇聯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中國西北方找了馮玉祥,南方找了孫中山,孫之所以答應,想法很單純,目的是要蘇聯的軍事和物資援助建立革命武力,而蘇聯動機也很簡單,圖的是要把中國共產黨這個第三國際在中國出生的「早產兒」,能借由國民黨這養母幫忙扶養長大,以避免早夭,彼此就這樣一拍即合,孫中山成爲蘇聯友好中國的對象之一。

蘇聯在金錢伸出援手,孫中山終於得償所願,可以創建一所培養革命軍人的軍事學校,造就一支有三民主義信仰的軍隊。軍校最初的名稱爲「陸軍軍官學校」,校址設置在廣州黃埔島上,故以「黃埔軍校」聞名於世,黃埔全島面積10平方公里,位於珠江中游,四面環水,孤懸於廣州城市之外,需要乘船才能駛入島內,有遠離軍閥、西方列強勢力之用意,是一處專心講學習武的絕佳地點。

在籌建軍校前,1923年8月16日,孫中山指派蔣中正爲密使兼團長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莫斯科考察各級軍事院校,參觀紅軍海、空基地,拜會紅軍總司令,商討中華民國軍校建置,蔣中正受到蘇聯高層的重視,邀請他到共產國際及紅軍內部團體發表講話,蔣宣稱自己是革命者,稱此行目的是來向蘇聯學習,冀求和蘇聯聯合起來,以便打擊帝國主義,蔣中正停留蘇聯3個月,獲得蘇聯的充分支持,此後幾年之內,蔣中正被公認爲蘇聯信賴的國民黨軍人。

11月26日,孫中山主持的國民黨中央執委會中,任命蔣中正爲黃埔軍校校長,當時蔣中正仍在蘇聯考察,中執委們在會議上,對校長人選方面,主張蔣中正在論資排輩還不夠實力,提案要求由孫中山自兼軍校校長,但是孫中山力排衆議,堅持蔣中正出任,國民黨內部之所以會有雜音,畢竟民國肇建是一個軍閥割據的中國,也是槍桿子出政權的年代,國民黨好不容易有了創建軍校的時機點,大家都很清楚,只要孫中山任命的第一任校長,未來將是國民黨手握軍事大權之人。

1924年5月2日,孫中山正式任命蔣中正爲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圖文:莊秉漢,翻拍於中正紀念堂)

孫中山爲何中意蔣中正,讓他從黨內崛起呢?其實,孫當時在軍事所倚重的人才另有其人,那人是開國革命家之一的朱執信,朱執信滿腹經綸、雄韜武略,曾協助孫中山撰寫《建國方略》,參加過二次革命,策動護法戰爭,遺憾天妒英才,朱執信時年35歲驟然過世,讓孫中山頓失左右手,孫目光轉向年紀小朱執信兩歲的蔣中正身上,孫與蔣共事後,稱讚他爲「勇敢誠篤,與(朱)執信比,知兵又過之」。後來,孫中山遭逢陳炯明兵變,孫避往永豐艦,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發電報通知蔣中正「事緊急,盼速來」護衛,蔣中正也毫不遲疑,聞訊自上海前往廣州赴難,他登上永豐艦指揮,陪同孫中山風雨同舟,經歷55天海上冒險,蔣還險些殞命,二人共患難、同生死的革命情感引燃,自此孫更加信任蔣中正,蔣的政治聲譽大大提高。蔣中正事後曾提到,朱執信死後,「吾師(孫中山)並以執信之責任歸諸中正。」

除此之外,孫中山看上蔣中正有日本求學的軍事素養,也非舊軍閥體系出身,沒有派系利益衝突,給人家自律嚴謹的苦修形象,屬於國民黨青壯世代,對孫中山總理展現忠誠勇敢,既不怕向最高領袖表達異見,又全力效忠孫的革命事業,他自然成爲孫中山刻意培植軍事接班梯隊的不二人選。

1924年1月,軍校籌備委員會成立,不過,蘇聯允諾的資金青黃不接,國民黨身上沒有半點家當,蔣中正擔任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不順利,萬事起頭難,只得白手起家,雖然黃埔島上有一間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所創辦的廣東水陸師學堂,但是年久失修,房舍多爲斷壁殘垣,雜草叢生、景象荒涼,有些房舍還被其他軍隊強佔不讓,幾經蔣中正交涉,才勉強遷出得以使用。籌備的前半個月,蔣中正這黃埔軍校負責人,還因爲黃埔島上還沒有安置辦公室,只得乘坐「大南洋號」船停靠在江邊,當作臨時辦公處,在船上,他和籌備委員們擬定招生簡章、任免教職員、招考審查學生資格、課程規畫,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時而倚着船窗苦思,時而凝視遠方校區輪廓,他要完成孫中山力圖統一中國的革命起點,要成爲我國國民革命軍將領的培養所。

6月16日,陸軍軍官學校正式舉行開學典禮,校門高懸「親愛精誠」校訓,第二道門左右兩側有一副著名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孫中山以大元帥兼總理的身分親臨主持,黃埔第一期招收500名學生,是從2000多名各省各地報考青年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孫中山訓話完畢,將軍校校印頒交給校長蔣中正。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正式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致詞說明創辦黃埔軍校的目的,在於創造革命軍,求挽救中國的危亡。(圖文:莊秉漢,翻拍於中正紀念堂)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後,孫中山先生與校長蔣中正、總教官何應欽(左)、教授部主任王柏齡(右)合影(圖文:維基百科)

不過,開學典禮結束,夜幕低垂,校務窘況一一出現,由於黃埔建校之初篳路藍縷,學生宿舍不敷使用,有一部分幸運的學生借用到清末陸軍小學瓦房來住,運氣差的只能住搭建簡陋大棚架,睡的是竹子架起來的硬牀,再鋪上蘆葦編成的草蓆,廣州的夏至,學生入睡可謂酷熱難耐,還得捱得住蚊蟲的叮咬。

師生們衣食住行之所需也樣樣皆缺,學校偌大的軍械室內,步槍僅區區30把,只夠站哨衛兵使用,學生們上課手拿竹杆和木頭槍代替槍械訓練,相當狼狽不堪,而且教學設備不足,槍枝彈藥完全沒有,戰馬也沒有,學生穿的制服,只配發一套類似中山裝的灰色棉布材質軍服,沒有再發多餘的制服可以更換,校方要求白天上課穿軍服,晚上清洗晾乾,學生也沒有一雙襪子可穿,只能打赤腳穿草鞋。

校務經費籌措非常困難,師生伙食也是有一餐沒一餐的,有了早餐,不知道有沒有晚餐,有了今天饅頭,明天不知道還有沒有饅頭可以吃,有一天,蔣校長迫於無奈突然宣佈,教官、學生都要學習捱餓,授課課目是中午不吃午餐,但是下午還是得照常出操打野外,蔣中正說服師生的理由是,前線打戰時,後勤補給難免出狀況,要適應餓着肚子打戰,蔣校長也帶頭中午沒有用餐。其實,真正原因是學校伙食幾近斷炊。

黃埔軍校創立於廣州,廣東尚有各系軍閥所割據,對軍校之發展,千方百計想要阻撓,蔣中正說「軍械經費沒有着落,因爲所有的廣東財政都由滇桂軍把持去了,不但學生的書不能教,學校全部幾乎不能支持」。顯然,不肖軍閥囂張跋扈,擺明反對孫中山建立革命武力,校方籌款借錢變得格外困難,但是需款孔急,貴爲校長的蔣中正還是得硬着頭皮找金源,有一次,他親自到廣東省財政廳長古應芬官邸拜會,想開門見山向財政廳長借錢,結果被碰了閉門羹,蔣校長只能寫親筆信寄在門口,信上低聲下氣的說:「近日拮据至極,幾不能支,此款究竟能否照支?」字字句句道盡辦校的困難與無奈。

蔣中正曾因環境惡劣,請辭籌辦軍校職務呈文給孫中山及中央執行委員會,但孫中山批覆說:「從窮苦中去奮鬥,故不準辭職。」(圖文:莊秉漢,翻拍於中正紀念堂)

有位滇軍軍長還對蔣中正校長冷嘲熱諷,他跟蔣說:「你在黃埔辦什麼鳥學校,你那些嬌弱的學生兵,你相不相信我只要派一個營的兵力就可以繳你的械。」蔣中正當面被羞辱,卻反而更堅定他的信念,蔣中正曾說「我在民國12、3年之間,什麼事情都不願做,而只要創辦軍官學校,教育全國青年軍人,爲我唯一之志願。」

一直到10月7日,蘇聯答應給的第一批8000支步槍抵達廣州,並按月提供金錢援助辦學,黃埔師生的軍事物資和財務窘境宣告解除。

孫中山曾先後5次到黃埔軍校巡視,最後一次校閱黃埔學生是1924年11月13日,他將抱病北上,準備與北洋政府舉行國是會議,剛好看到第一、二期學生在進行戰術演習,他內心感到欣慰,他對着身旁的校長蔣中正說:「現在我死了,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如果前2、3年,我就死不得,現在有這些學生,一定可以繼承我未竟之志,能夠奮鬥下去。」

黃埔軍校的創建,蔣中正確實把所有精神都放在辦學上面,他也沒讓孫中山失望,率領黃埔畢業生在不看好的情況下,前仆後繼完成北伐中國統一,在孫總理逝世3年9個月後,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飄揚全國,黃埔軍校成爲我國軍事將領搖籃,儘管蔣中正後來成爲近代中國的政治領袖,他總喜歡人家稱呼他爲「校長」,因爲陸軍官校是他不願服輸的地方,他是在黃埔起家嶄露鋒芒。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