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校園超連結》我在高雄 遇上獨立書店

還記得在填志願學校時候,我在高雄臺中的學校之間猶豫了很久,後來還是決定選擇高雄的大學。不僅因爲高雄有便利的捷運系統,也因爲聽說南部的人更加熱情。沒想到,來到高雄,收穫竟然比想像中的還要大。高雄,與你相遇,好幸運。

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的影響下,我開始努力尋找影片中提及的獨立書店。在高雄,我找到了與歷史共存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並從此喜歡上了這個地方

在三餘書店,我開始接觸到臺灣的各種獨立雜誌,並在雜誌中開始瞭解臺灣當代年輕人對臺灣的理解和看法。臺灣的年輕人對於本土文化的關注和行動力很讓我敬佩,於是我也期待能走一遍他們的路,感受他們的初心。有一次,我因爲在《好溫度》雜誌裡看到了年輕人對即將消失的臺中舊建國市場的紀實報導後,便在臺中觀光的時候特地去了一趟舊建國市場,只爲親眼見它最後一眼,感受當地人對它的情感

獨立書店,主要的特性便是不市場導向與公衆參與。三餘書店的三樓就時常會有一些免費講座。每次碰到感興趣的主題講座時,我都會盡量參加。記得有一次是陳文彬導演的電影《此後》宣傳活動。在那次講座中,我開始瞭解在莫拉克風災中消失的小林村還有背後那些不幸的故事。導演說,他們拍這個片子是希望讓人們能從中看到往生的力量,而不是爲那失去的更加悲傷。我想這便是一種臺灣精神吧,在苦難中看到光亮並繼續勇敢前行。

每次離開書店,我都得帶回一些免費取閱的藝文資料才覺得安心,有一種不花任何錢卻還賺到了的幸福感。臺灣的文藝不是空談,而是真真切切地在那些人人都可以免費閱讀的角落裡

有一陣子我迷上了臺劇《一把青》,於是瘋狂地想去拍攝地看看。然而在仁愛東村的拍攝地「醒村」裡,我找不到劇中熟悉的場景,卻看到莫蘭蒂颱風留下來的種種痕跡

雖說眷村建築現在受政府保護和管轄,但在臺灣不同地方,眷村建築受到的「待遇」也大不相同。有些成爲藝文場所。例如在全臺第一個眷村:黃埔新村,青年可參與「以住代護」計劃而免費入住。紅門書房的主人彭蘭芝從小在小港的眷村裡長大,她在父親去世之後決定回到眷村裡開書房,歡迎大家推開紅色大門,進入書房裡重拾眷村記憶

然而也有不少眷村成爲廢墟,甚至等着被拆除,因此一大股眷村建築保護的社會力量也在日益壯大

每次在楠梓加工區捷運站月臺等捷運的時候,我總是望着半屏山前那突兀的工廠發呆。大量工業區的存在,讓高雄的空氣污染一直比較嚴重。爲了見證工業區的「力量」,我坐公車來到林園。若非親眼所見,真的不敢用超強的壓迫感形容看到的景象。有一段路,我在路上看到的卡車機車還多,機車上的人沒有一個不戴口罩。路的兩邊都是又高大又密集的沙堆或工廠,就在眼前。如此近距離感覺呼吸困難,快要窒息。

在「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高雄場放映時,我聽到了人們對於臺灣空氣污染的看法。看完影片,大家都清楚了臺灣空氣污染的情況,但從影片中卻找不到解決方案民衆們有些認爲工廠們應該停產,因爲沒有污染源便沒有污染,但也有不少人很客觀地認爲,工廠停產不是解決問題,讓工廠排放的污染物達標纔是關鍵。

我曾在參與「資源回收再生體驗營」時中詢問一位大學教授對此問題的看法。教授的回答則是,要改變空氣污染現狀政策宣導十分重要,我們需要對臺灣的政策有信心。在這個問題上,我也給不了最佳答案,只是聽到了臺灣民衆們的聲音,看到了臺灣民衆們的行動後,覺得能在自由的環境裡有所作爲,是件幸福的事。(連淦賢/廣州暨南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