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國經濟問答|如何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兩會中國經濟問答之五

(原標題:兩會中國經濟問答|如何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兩會中國經濟問答之五)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如何增強民營企業“獲得感”?——兩會中國經濟問答之五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魏弘毅

近年來,針對民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從中央到地方,切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相關支持政策密集出臺,爲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強大助力。然而,也有一些聲音說“國進民退”“中國民營企業家躺平”“民營企業獲得感不強”。

對此,到底應該怎麼看?民營企業發展“痛點”“難點”在哪?如何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代表委員和有關人士。

“解渴”“喊渴”並存,當前民營企業獲得感如何?

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步走向復甦,呈現出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

利亞德集團董事長李軍回憶,去年年初,企業曾預期隨着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市場會快速回暖,提前儲備了人才和生產資料。但從實際情況看,經濟復甦是一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爲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佈。按照中央部署,從減稅降費到普惠金融,從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到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各地各部門出臺系列政策舉措,涵蓋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各個方面。

“去年在企業比較困難的時候,直達的減稅降費政策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盼盼食品集團總裁蔡金釵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包括研發加計扣除、出口退稅等,去年盼盼食品總共獲得4600餘萬元的稅費優惠。其中研發加計扣除一項就有2300多萬元。

超2.2萬億元——這是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總規模,其中超7成“花落”民營經濟,助企減負增活力。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累計上升1.1點,扭轉了過去兩年指數連續下降局面。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馬彬介紹,已出臺的政策中,一些免申即享的普惠政策,如減稅降費、研發加計扣除等,企業的感受比較明顯。

全國政協委員、中誠投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代軍以所處的建築行業爲例:“在融資擔保、貸款優惠等方面,優惠政策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有民營企業表示政策“解渴”,但也有的在“喊渴”。

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說,去年以來,國家出臺不少政策,融資成本總體下降不少。但是作爲一家專注於技術的企業,由於缺乏抵押物,很難享受到這些紅利,資金壓力依然很大,希望能更好落實知識產權質押貸款。

全國人大代表、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斌認爲,我國企業類型衆多,企業發展程度和地域經濟水平差異較大。一方面,政策出臺及實施應該因地制宜、更加精準;另一方面,企業對國家的政策也需要一定的適應和反應時間,對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會影響其感受。

爲何一些民企反映獲得感不強?

近年來,中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期,加上覆雜嚴峻的外部環境變化,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民營經濟的發展趨勢總體向好,但一些民營企業反映“日子並不好過”,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還存在一些困難。

“有些民營企業在調整結構、改變發展方式、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上遇到困難,制約了發展進程;一些企業過於依賴單一業務,在發展上遇到了轉型難題;還有一些企業,過於看重短期利益,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少,導致了核心競爭力的缺失。”齊向東說。

“舊模式不想走,新路徑看不清”,代表委員提及的現象,是不少民營企業家面臨的現實難題。

不少代表委員認爲,當前國家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推出了一攬子好政策,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未來還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高質量發展難題。

在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看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創新已成爲主要推動力。但是創新體系下的投資回報關係遠比傳統增長模式下的複雜,“這對民營企業投資來說有難度”。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陳玉宇認爲,新產業、新產品、新模式加速涌現,在產業結構深層次調整過程中,需要政策主動引導和支持,幫助企業轉變發展方式,適應未來競爭需要。

“市場恢復也需要時間。”蔡金釵代表說,三年疫情之後,企業需要逐步恢復市場,消費力和消費信心的恢復需要時間。在此過程中,一些民營企業必然會有“痛感”。

一些代表委員和民營企業人士說,不少民營企業還面臨准入難、融資難、回款難、中標難、維權難等難題,例如一些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規模較小、抵押資產不足,要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相對較難。這些問題都需要有效解決。

政策如何發力,讓民企不斷增強獲得感?

“各地區各部門制定政策要認真聽取和吸納各方面意見,涉企政策要注重與市場溝通、迴應企業關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令許多代表委員和有關人士產生共鳴。

“從企業的需求出發制定政策,提高政策的適用性和滿意度,這將爲政策發揮更大效能創造良好條件。”劉子斌代表說。

企業的需求在哪兒,政策的着力點就在哪兒。

國家發展改革委加緊加快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三賦”專項行動;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推出25條舉措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過去一年來,各部門紛紛出臺舉措,着力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難點痛點。

隨着一系列政策落地見效,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持續激發。2023年,民間項目投資(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9.2%。經營主體發展保持回升向好態勢,2023年我國新設經營主體3272.7萬戶,同比增長12.6%。

“着力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爲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健全防範化解拖欠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堅決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部署,直擊民營企業關切。

如何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國兩會期間,一些部門已作出最新部署:

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將最大力度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加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持續向民間資本推介優質項目,幫助民間資本找項目,幫助民間投資項目找資金。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在普惠金融方面,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健全金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

把支持民營企業政策的“暖意”轉化爲發展的“暖流”,也需要各級政府提高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

“市裡組織我們去東南亞開拓市場,這次‘出海’是政府先發現海外市場需求,再在轄區內找企業,由市政府牽頭對接。”鄭州中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一凡說。

來自政府的服務支持,讓朱一凡感到更踏實、更有底氣。“以前最好的業績也就是一年6000萬元。今年加上海外市場的拓展,我們的目標是‘破億’。我們不會‘躺平’,也絕不可能‘躺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積極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新發展、敢幹敢闖敢投、踏踏實實把企業辦好。”

“全國兩會上釋放出的一系列新信號,鮮明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堅定決心。”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說,中國的未來就是中國民營企業的未來,我們始終保持樂觀,因爲我們的制度優勢、供需優勢、人才優勢和創新優勢明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提高‘獲得感’關鍵在發展。民營企業自身也要積極轉型升級、提升經營管理效能,這樣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把握機遇、不斷壯大。”丁佐宏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