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登上國際小提琴比賽舞臺!

▲《梁祝》登上國際舞臺。 (圖/新華社

本報訊

舉起琴弓韓國小提琴宋知垣穿着一身紅色長裙款款走到上海交響樂演藝廳的舞臺中央,她演奏的曲目中國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祝英臺》。

評委席上,坐着國際小提琴大師扎哈爾•布朗丹尼爾海菲茲埃爾馬奧利維拉等,其中還有《梁祝》首演者、中國著名小提琴家俞麗拿

這是首屆以撒•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半決賽現場,24日起比賽進入「中國作品奏鳴曲環節,《梁祝》作爲指定曲目,要在賽場上被多國選手先後奏響18次,而且每一次都必須是完整的協奏曲全部樂章

經過多年籌備,以撒•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於今年初宣告落戶上海,《梁祝》將作爲首屆比賽指定中國曲目,也旋即提上議事日程。這一創意徵得了多方授權許可,包括命名這一比賽的西方音樂世家斯特恩家族的同意。

之所以用「以撒•斯特恩」命名這一國際小提琴大賽,與斯特恩先生與中國交響樂界的緣分有關。1979年6月,以撒•斯特恩訪問中國,是改革開放後最早來到中國演出的西方著名小提琴家之一。

以撒•斯特恩之子大衛•斯特恩在上海表示,設立國際大賽,並在半決賽設立中國作品的比賽環節,是希望證明音樂對於溝通中西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按照賽制,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比賽都會選擇一首中國作品作爲指定曲目,《梁祝》的經典地位,顯然使之成爲首選。希望通過這種比賽方式,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精髓,也希望外國選手通過他們的方式,演繹好中國作品。

宋知垣是24日當天進入半決賽的18名選手之一。賽前這名韓國姑娘難以掩飾對《梁祝》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熱愛。她興奮地告訴記者:「當知道要演奏《梁祝》時,我就立刻開始反覆閱讀這個中國民間故事,想挖掘其中的情感和美」。

她不僅按照賽程要求,觀看了首演者俞麗拿關於《梁祝》演奏技巧的輔導視頻,還認真聆聽了越劇《梁祝》。她說:「我嘗試研究滑音,因爲這是中國音樂作品的一大特點。我也試圖弄明白《梁祝》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想像每一個樂章所對應的故事情節,然後再融入自己的風格。」

從聆聽中國前輩演奏的《梁祝》,到研讀《梁祝》的故事和總譜,再反覆練習直至登臺比賽,參加半決賽的義大利選手安德列•奧比索和俄羅斯選手謝爾蓋•多加金,也愛上了《梁祝》。

奧比索認爲,對外國樂手而言,中國曲目陌生且有相當大的難度。「但研究了這個故事後,我更想當一個『歌手』,用手裡的琴去吟唱,傳遞情感,就好像置身於歌劇院中。」

第一次接觸《梁祝》的謝爾蓋•多加金告訴記者,「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聽,而是把自己融入音樂,學習中國音樂的靈魂」。

「一批外國年輕選手開始學習《梁祝》、愛上《梁祝》,這是音樂的魅力,更是中國文化的魅力。」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說,將中國曲目列入世界小提琴大賽,也是爲了讓更多的國際一流樂手瞭解中國文化。

1959年5月27日,何佔豪陳鋼作曲的《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俞麗拿小提琴獨奏,樊承武指揮,上海音樂學院管絃系學生管絃樂隊協奏。

半個多世紀前的這一文化事件,曾使當時的中國人意識到,西方管絃藝術與中國民族文化存在「合璧」的可能。此後,隨着《梁祝》唱片和卡帶的暢銷,在中國催生出一代代「梁祝迷」。

改革開放後,西崎崇子鄭京和、文格洛夫吉爾沙漢姆等國際小提琴大師演奏過全本《梁祝》。同時,這也是中國幾大交響樂團出訪的首選中國曲目之一。不過比起歐美的名家名曲,《梁祝》的知曉度和頂級大師的演出場次海外依然不高。

爲大賽籌備《梁祝》講解視頻及數萬字中英文說明的評委俞麗拿說:「各國選手的認真態度,大師級評委們對《梁祝》及其文化背景的好奇,都出乎我的意料。」

比賽間歇,聽了一遍又一遍的《梁祝》後,扎哈爾•布朗、丹尼爾•海菲茲等大師紛紛追問俞麗拿,「有機會,我們也想多讀讀《梁祝》的總譜」,「希望有一天,和中國樂隊一起演奏《梁祝》」。

「打動選手,更打動音樂大師。」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說,前來參賽的近10個國際和地區的青年小提琴手,都是國際樂壇新生力量,評委席上更是大家雲集,相信他們今後都會成爲《梁祝》的海外傳播者。(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