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術研發:熱潮下也要冷思考

在過去的6年裡,量子科學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物理學家關注的研究極小尺度宇宙領域,轉變爲我們可能實際應用的新技術的來源,如傳感器、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等。

當前,以量子信息技術爲代表的量子科技蓬勃發展,成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也成爲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三大領域科研探索和技術創新保持活躍,代表性研究成果和應用探索進展亮點紛呈、前景可期,在前沿科技領域和信息通信行業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

全球競逐量子信息技術高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發佈的《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表明,量子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有望成爲未來重大技術創新的“動力源”和“助推器”,已成爲全球人類科技的共同探索與關注焦點之一。

美國國會2018年通過《國家量子行動計劃》,預計五年投資12.75億美元支持量子科技研究與應用。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表示,到2029年,量子計算機將能夠破解現有的128位AES加密公開密鑰

英國國家量子計算中心於2020年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底開放,目標是到2025年提供100+量子位用戶平臺。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稱,澳政府今年將迅速採取行動,將量子技術作爲國家技術戰略的關鍵部分。

中國量子技術不斷突破引關注

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躋身全球領先地位,形成了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培育和集聚了一批覆蓋核心器件研發、產品設備製造、業務應用開發等各環節的企業

7月6日,啓科量子舉辦“量子賦能・非凡征途”2021產品發佈會,推出了新一代QKD(量子密鑰分發)設備、QKD專用光芯片以及分佈式離子阱量子計算機工程機。首席執行官陳柳平表示,目前國內量子通信產業發展有四大趨勢,即芯片化、小型化國產化標準化。量子科技發展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要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此外,我國高校也在加速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軍等聯合浙江大學教授儲濤研究組,通過研製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和優化實時後處理,實現了速率達18.8Gbps的迄今世界最快實時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對此,澳大利亞《萬物科學》雜誌評論稱,“中國研究團隊已經超越了谷歌!”

統籌兼顧技術發展與社會影響

澳大利亞工程量子系統卓越研究理事會中心研究員塔拉・羅伯森近日在《對話》雜誌上發文稱,第二次量子革命即將到來。無論是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天氣建模,還是國防網絡安全領域,量子技術或將影響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然而,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不能簡單地假設新的工具和系統將會自動符合公衆利益。“我們必須設想到量子技術發展可能爲社會帶來的後果,以及今天做出的量子設計選擇可能會對我們將來的生活方式產生何種影響。”羅伯森寫道。

舉個例子,量子計算機作爲著名的量子技術應用,其優勢在於能夠處理一臺普通計算機花費數百萬年才能完成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任務。其模擬分子的任務旨在提高對未來新藥性能的預測,並加速藥物開發。但一個難題是,投資於量子技術的物理基礎設施成本巨大,這意味着所有權可能會集中在最富有的國家和公司,這或會加劇由技術造成的權力分配不均。同時,量子計算機的興起還引發了人們對互聯網上隱私泄露的擔憂。

如何避免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和風險考慮的情況下大搖大擺地進入量子時代?在各國和企業競相開發量子技術的同時,如何解決量子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或許,只有真正解決了量子技術對社會帶來的潛在影響後,才能更好地讓科技造福人類。(實習記者 張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