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自己最重要!「別人都這麼做」不代表你就要跟着做

▲瞭解自己比跟上流行重要,「別人都這麼做」不代表你就要跟着做。(圖/視覺中國)

作者:陶瓷兔子摘自:《一個人的修養,看失意時的善良》

【你也是那個看起來很努力的人嗎?】

別人學英語,你也學英語,每天看兩集美劇、背五十個單字,可是跟你一起學的人已經能操着流利口語跟外國的同事開會,你卻除了教科書上的對話,一句也不會說。

別人去健身房,你也開始跑步,每天雷打不動地跑五千公尺,可是跟你同時開始的人已經練出了漂亮的馬甲線,你卻還摸着小肚腩感慨:我就是易胖體質。

別人考證照,你也跟着考,給自己定下了每天學習一小時目標,可是別人已經通過了考試跳槽之後薪資翻了三倍,你看完了第二本卻早已忘了第一本的內容,只好尷尬地自嘲:人老了,記憶力也下降了。

不是完全沒有收穫的,只是明明也付出了不少,用逛街的時間來學習,用追劇的時間去健身,已經把自己搞得很累了,卻並沒有達成預想中的效果

你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把這一切歸咎於天賦和自己的懶。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前幾天跟一個女孩約吃飯,她苦惱地問我:「我今年的目標就是好好地做個微信公衆號,可是認認真真地寫了一年多,關注還不到五千,到底是我寫得不好,還是其他地方出了問題?」

我沒有直接回答她,而是反問:「你爲什麼想要做公衆號?」

她說:「這兩年不是大家都在做嘛,自己又讀中文系,所以想嘗試一下。」

「爲什麼大家在做的東西你也要做呢?」我又問。

她被我問得一愣,想了想才說:「就是想跟班裡的同學有點共同語言吧,畢竟大家都在弄這個,自己不做便好像落伍了似的。」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關注人數的多少又有什麼關係?」

「想讓他們都羨慕我唄。」她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這樣回答我。

我又問:「那你有沒有想過,要打造一個爆紅公衆號,你要寫哪一方面的內容?排版和經營上怎麼安排?怎麼避免公衆號的同質化?」

她又是一愣,甩給我一句話:「沒考慮過這些,我覺得盡力而爲就足夠了。」

可是,所謂的盡力而爲難道就是熬到半夜才擠出一篇別人看不懂的推文?明明課業很忙還要咬緊牙關堅持日更?收藏無數的公衆號經營課程,在排隊等飯的當口還要見縫插針地上一節線上課程嗎?

你的努力難以產生效果,並不是因爲你笨或是懶,而是因爲沒能擺脫以下三個誤區

1. 因爲別人都在做

心理學應用專家李中瑩老師在《重塑心靈》一書中,提到了一個大腦處理事情時的層次邏輯,它們從下到上依次是:環境、行爲、能力信念身分系統

而我們對努力的思考,往往只侷限於環境與行爲這兩個層面。只關注別人都在做些什麼,大環境就是這樣;或僅僅停留在機械的規劃中,例如我需要每天背多少個單字,寫多少個字。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以下的問題?

能力:我到底會不會經營公衆號?我願意爲它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需要補充哪些新的知識?

信念:我到底看中的是它的哪一方面,是額外收入、讀者認同還是一個自由抒寫的平臺?

身分:我應該以哪種風格來實現自己的預期,是純文學型、情感類還是影視八卦?以及最重要的一點。

系統:做這件事對於我來講,到底有什麼意義?

如果一個人的思考邏輯在某些層次上是空白的,那麼這個人往往缺乏清晰的方向感。在此類情況中,這種人也就很難找到真正的努力動機,仍然停留在做表面功夫的層面上,因而收效甚微。仔細用這個模型來思考一下你正在咬牙投入的那件事,你真的清楚自己會不會做、如何做以及爲什麼要去做嗎?

2. 你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

勵志文裡有這樣一句常見的金句:你所謂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彎路不僅不會被計入努力的成績中,有時候反而會成爲扯後腿的一大因素。

聽說情感文章的市場好,就迫不及待地一頭栽進「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就看這一點」之類的口水爆紅題目中。寫了一段時間發現傳播不好,又開始學其他公衆號添加漫畫音訊,希望以此來吸引讀者。自己每天花費好幾個小時畫畫錄音,文章的品質卻往往不升反降。兜兜轉轉地繞了一大圈,最後覺得還是寫文學評論來得順手,但因爲之前的折騰已經耗費了太多心力,便絕望地認爲自己如何也做不出什麼成績,還是趁早放棄爲好。

我們需要警惕蒙着眼一條路走到底的偏執,但合理的規劃卻是努力長路上的一盞明燈

你學英語是爲了拿到一紙證書證明自己,還是爲了能夠流利地與他人交流?目標的微小偏差決定了不同的努力路徑。若你的目標是前者,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在單字量、語法和閱讀理解上,而若你的目標是後者,重點則該放在聽力和口語的練習上。

一個想要考證照的人天天聽美劇,一個以交流爲目的的人悶頭背單字,並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只是你或許要繞很長一段路才能到達終點,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或許早就因收效甚微而心灰意冷,丟下書去跟朋友組隊打起了線上遊戲。

正確的努力姿態應該是在確認了目標之後,先規劃出最合適且與能力最相配的努力路徑,用結果來衡量路徑是否合適,而不是僅僅因爲「別人都這麼做」就腦子一熱推翻重來。

3. 爲什麼說「盡力而爲」是一句毒雞湯

試想一下,你曾多少次這樣告訴自己:

「只要盡力試過就可以了。」「要成爲更好的自己。」「每一天都要過得比昨天更好。」

然而總有人會對此提出疑問:

「盡力而爲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更好的自己具體是指哪些方面?」「如何衡量今天比昨天過得更好?」

每每被問起之時,你便會頓時啞口無言,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我們常常用空泛的方向來要求自己,這就導致了努力的結果無法被量化。到了年終的時候,既定的目標一項也沒有完成,但想想又覺得這一年也過得挺辛苦,於是便沾沾自喜地自我獎勵

像是先射箭出去,然後纔在箭頭的周圍畫上靶盤,看似皆大歡喜,不過自欺欺人。

我們的意識潛意識既是朋友又是敵人,當狡猾的潛意識慢慢熟知意識的套路,明白了「其實不用很努力也可以獲得獎勵」的時候,它就會在無形中對我們的大腦作出暗示:

不要這麼累啦,已經做得很好了。而爲了對抗這種無形的壓力,我們又需要付出額外的心力來自律自控。這就是努力的結果一定要被量化的原因

健身時不要關注每天跑了多少公尺,在健身房待了多久,而轉向於要求自己體脂和體重必須達到某個數值。

學習時不要關注每天背了多少個單字又做了多少篇閱讀,而轉向要求自己在考試中必須取得多少分數

用最直觀的數字去量化努力的結果,才能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從而倒推出努力路徑上應做的調整。

別讓自己的努力永遠停在意識層面上。

★本文經高寶書版授權,摘自《一個人的修養,看失意時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