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七青少年認證:臺灣好美 但這些點可以改進

六成七青少年認證:臺灣好美,但這些點可以改進。(圖/樑惠明攝)

新冠肺炎在全球延燒,讓跨國旅行成了不可能任務,也意外讓大家機會回看自己身處環境。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一項針對年輕學生問卷調查顯示,高達七成六的青少年認爲「臺灣好美」,但是對於上課的教室校園環境,則有五成受訪者希望能做些改變。

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指出,這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認爲在臺灣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去「發現」的機會,同時美也不只是殿堂裡的藝文表演,是表現日常生活的點滴

調查數據指出,高達半數青少年從家庭培養美感(50.1%),其次是網路媒體(49.2%)和學校環境(47.2%)。除此之外,青少年主要是透過個人穿着(50.8%)來展現自我美之品味。在追求美感生活時,近七成青少年認爲最應該要重視生活體驗(68.1%),接着是培養內在氣質(46.1%)和樹立個人風格(36.1%)。

至於在五感體驗中,42.3%青少年最喜歡的美感生活方式是美食品嚐,39.6%最常接觸的美感體驗也同爲美食品嚐,這表示新世代正逐漸打破美感體驗的高牆,開始能在生活中感受美的事物

調查中的七大重點如下:

1.家庭是青少年培養美感的啓蒙地,最愛用「品嚐美食」來感受生活美感。

2.近七成青少年認爲美感來自「生活體驗」,卻沒有充足的時間

3.五成青少年希望改善教室和校園環境。

4.超過六成青少年無法列出臺灣本土文學家或藝術家

5.近八成青少年認爲多辦美感活動體驗,有助提升美感。

6.六成七青少年認爲自己的家庭與臺灣整體環境,都有美感。

7.六成四青少年自評美感分數高於80分。

臺灣服務學習學會秘書長蔡昕璋博士解析問卷時指出,臺灣學生對本土文學及藝術家的認知,就停留在課本教學,尤其是國高中學生,在升學壓力下,這些文學或藝術家就只是課本里的一個名詞。值得欣慰的是,到了大學階段,大學生的自主時間增加,會主動去接觸文學或藝文活動,對於臺灣年輕人的美感素養有很大的助益

曾清芸總幹事則是強調,美感是面對生活環境的態度和感知能力,要先讓孩子有感,才能培養出所謂的美感,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只仰賴書本學習很難讓孩子與生活產生連結。

至於六成七的受訪學生,肯定臺灣之美,但臺灣的市容風貌,其實長年都有美與醜正反意見交鋒。對此,出席記者會的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黃書修表示,「美」不是隻有一個標準,也許臺灣的市容不是主流審美的均衡美,「但我覺得走在街道上,新舊雜陳,這是一種缺陷美,雖然不是完美,卻生機盎然。」同場出席的餘如茜同學則指出,臺灣自然環境真的好美,但盼望大家更有保護環境觀念,也希望臺灣人最自傲的「人心」不被科技疏離打散,希望羣我關係也能在臺灣之美中佔有一席之地。

此項調查於2020年12月進行問卷施測,針對全臺灣的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學學生進行調查,總共回收網路問卷6,107份、紙本2,748份,共計有效問卷8,855份,在信心水準97%下,有正負3%以下抽樣誤差,施測後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