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讓民族之音永續傳唱
尹棟 吳萌 本報記者 王曉丹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在佳木斯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伊瑪堪傳習所內,陣陣歌聲婉轉悠揚。在這裡,身着民族傳統服飾的全國人大代表、同江市電子商務發展中心主任劉蕾,正和村民唱起《烏蘇裡船歌》。
2008年,只有23歲的赫哲族小學教師劉蕾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爲唯一的赫哲族全國人大代表,17年來,劉蕾一直致力於赫哲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見證了伊瑪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見證了伊瑪堪由“幾近絕跡”到“有力持續”發展。
傳唱半個多世紀的《烏蘇裡船歌》優美的曲調就源自於赫哲族小調,形象描繪了赫哲族勞動生活場景。由於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用赫哲語說唱的伊瑪堪,因口耳相授、世代傳承的民間口頭說唱藝術,便成爲記錄赫哲族歷史、風俗的活化石,被譽爲“赫哲族百科全書”。
令人遺憾的是,隨着老一輩人的相繼離去,主動學習赫哲語的年輕一代很少,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瀕臨失傳。“伊瑪堪成爲黑龍江省的首項世界文化遺產,其傳承和保護關係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更關係到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化交流中保持特色,對伊瑪堪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劉蕾說。
履職以來,劉蕾始終把“加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發展民族文化要結合民族旅遊”等建議帶到全國兩會。
真正引起國內外新聞媒體關注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是劉蕾走上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代表通道”。劉蕾身着民族服裝,邊展示從家鄉帶來的魚皮頭飾、錢包和掛飾等赫哲族傳統工藝品,邊介紹赫哲族文化。從一臉青澀稚嫩、發言緊張侷促的全國最年輕代表,到如今聲音洪亮、直言不諱、連任四屆的老代表,劉蕾提出關於加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發展、教育等方面建議160餘件。
調研中,劉蕾深刻體會到,作爲年輕一代的赫哲族人,必須肩負起民族文化傳播的重任,學好赫哲族傳統文化。正是有了這種信念,劉蕾在學習伊瑪堪和赫哲族語言過程中,才能克服困難,堅持到現在。
赫哲族語言非常難學,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使用率不高。爲讓更多的赫哲族羣衆學會掌握,在劉蕾的不懈努力下,同江市部分赫哲族學校開設了赫哲語課程,建立了由赫哲族非遺傳承人、老藝人組成的微信羣,通過網絡平臺來交流和傳遞赫哲族文化。劉蕾還在赫哲文化館內組織開設了魚皮工藝品製作班,幫助赫哲族村民建立起魚皮產業合作社。
令劉蕾欣喜的是,伊瑪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各級政府對伊瑪堪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駛入“快車道”,構建了“國家、省、市、縣、鄉”五級伊瑪堪非遺傳承體系,修建赫哲族博物館、非遺中心和民俗村,打造赫哲族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建立赫哲文化、伊瑪堪傳習所,繼續傳唱赫哲英雄的故事,歌唱新時代好日子。伊瑪堪數字化工作,被列爲國家非遺中心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項目。同時,在四年一屆的赫哲族民族節日盛會——烏日貢大會的基礎上,每年赫哲族聚居區各地也常有小型烏日貢大會,讓赫哲族羣衆在民族節日裡說唱伊瑪堪、唱嫁令闊,切實讓非遺“活起來”。
劉蕾表示,在赫哲族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免費教授羣衆伊瑪堪唱段,使大家進一步認識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伊瑪堪傳承羣體和社會普及面,由“少且單一”發展到“廣且多元”,赫哲語言得到有力搶救,使伊瑪堪傳承人在數量上有大幅增長。
履職中,劉蕾感到非遺文化持久的生命力,離不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她所居住和工作的同江市,除舉辦非遺文化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寫伊瑪堪劇《英雄的赫哲》等10餘部呈現非遺元素的文藝作品外,還運用新媒體直播運營平臺,開設非遺《面對面》《赫哲語微課堂》等欄目,邀請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專家學者等人士,以訪談方式對非遺項目進行精彩講解,爲羣衆提供赫哲語基本的對話學習機會,增強社會大衆對伊瑪堪的認可度,推動了伊瑪堪保護工作的傳承與發展,提升了伊瑪堪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談起今後的履職,劉蕾表示,非遺文化的研習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以及文化底蘊的沉澱。作爲全國人大代表,她將持續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發揮民族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促進伊瑪堪與旅遊深度融合,擦亮赫哲族文化“非遺”品牌,讓伊瑪堪藝術綻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