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 巴中建村史館

村民帶着孩子到村史館參觀。

巴州區白廟鄉百花村村史館的牆上,掛滿民衆捐贈的各種傳統農具。

平昌縣白衣鎮長嶺村村民捐一輛老式自行車給村史館。

巴州區大和鄉界碑村村民捐贈的「耕雲讀雪」牌匾。

廢棄的背架子,除當柴燒外,還有啥用處?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南江鎮金碑村村民給出答案:送進村史館。有500多年曆史的金碑村曾是一個貧困村,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整村脫貧的同時,村裡建起村史館。這樣的村史館,在巴中建成和在建的共有50座。而成規模地在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統籌規畫建設村史館,這在四川乃至全大陸還是首次。

金碑村村史館由一座川東北民居風格的土坯房改造而成,屋內有背架子、茶烘爐等幾十件展品。「家搬了,根沒丟。」搬遷戶張永貴說,40多年前,用背架子背上百斤茶葉沿茶馬古道販賣,是他家的生活來源。如今,背架子不用了,他卻捨不得扔掉「討生活的根」,搬到新房後,他在村史館爲背架子找到好歸宿。

改造空教室 村民捐古董

巴中規畫建設村史館源於該市對一批需要易地扶貧搬遷自然村落的一項調查。調查發現,這些村的歷史短的幾十年、長的數百年,村民告別祖輩生活的環境,搬到新地方重新紮根,許多人對千百年形成的農村文明頗爲留戀,大家提出,「別讓搬遷和新村,把我們鄉村的歷史一筆勾銷了。」村民的話觸動了調查人員。

既要留得住鄉愁,又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巴中提出村史館建設原則:不新建房屋,不增加貧困羣衆負擔;選址上,優先考慮輻射範圍廣、發展潛力大的聚居點。館舍用村民舊居、村小學閒置教室或村委會閒置辦公房改造,展陳物品來自村民捐贈,配以圖文展示村史沿革、民俗風情、新村新貌等。

通江縣民勝鎮鸚哥嘴村村史館,陳列着紅軍當年用過的馬刀等物品,成爲傳承紅色基因的載體;巴州區曾口鎮書檯村村史館珍藏着巴中皮影,並請藝人表演,成爲非遺保護的場所;平昌縣白衣鎮長嶺村村史館成爲當地4A級旅遊景區的重要景點,數月間接待遊客上萬人次。

串聯景點 助民增加收入

巴州區樑永鎮宏福村黨支部書記唐俊邀請村民羅志明到家吃飯。「村史館建起後,來村裡參觀的人漸漸多了。現在村裡沒有農家樂,接待能力弱,留不住客。」唐俊盤算,如果有廚師經驗的羅志明能把農家樂搞起來,遊客進村能玩、能吃,離開時還能帶一些土特產回城,羣衆也可增收。

巴中提出,不僅要在基礎條件較好、地域文化氣息濃郁、以旅遊產業爲主的傳統村落建設一批村史館,還要將其與知名景點串聯,開發一批精品鄉村旅遊線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帶動搬遷羣衆增收。

再過兩個月,通江縣諾水河鎮碗廠溝村村史館就將正式對外開放。「這裡將是該鎮旅遊產業中的重要一環。」通江縣縣長王軍介紹,碗廠溝村距離世界地質公園──光霧山──諾水河地質公園僅10公里,碗廠溝村200多年積澱的歷史文化將爲遊客再增一道「人文風景線」。

「姓李的村民種脆李,村史館裡展示李、宣揚禮,這就是一個旅遊賣點。」化成鎮長灘河村村史館前,巴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莫昱超向幾個鄉鎮考察人員介紹,建有李姓宗祠的長灘河村李姓村民居多,又種植大量脆李,通過村史館建立連接,既滿足遊客採摘遊的休閒需求,又滿足了姓氏尋根的精神需求。

單個村史館,吸引力有限,那10個呢?50個呢?平昌縣副縣長陳雪梅一直在思考,「我們有7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如果幾十個村史館能有機結合起來,將加快各景區景點連點串線、連線成片,旅遊吸引力大增,村史館的價值也將被成倍放大。」

朋友圈集贊 買產品打折

巴中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探索引導社會資本通過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村史館的管理和營運。

「最近在琢磨咋個讓它產生收益。」程興文是巴州區樑永鎮宏福村致富帶頭人,也是村史館表揚的「企業名人」,他打算入股村史館,初步想到一條營運路子:不賣門票,遊客參觀村史館後發朋友圈集贊,買合作社的農產品可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