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鯉第一村三代養魚人見證

河南鎮平向寨村長彥觀賞魚基地人員正在打撈錦鯉,準備發往大陸各地。(上游新聞受訪者提供)

向寨村第二代養魚人、40歲的李長彥,挑起了養殖錦鯉的大梁。(上游新聞/受訪者提供)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向寨村是「中國錦鯉第一村」,有2000多畝魚塘全村2300人有2000人養殖錦鯉,還輻射帶動4個鄉鎮41個村形成錦鯉產業網,背後有着三代養魚人故事,第一代養金魚,只覺得養金魚比食用魚好賺,帶動親朋好友紛紛養金魚;第二代養魚人,完成了兩次產業調整,從金魚到錦鯉、再到高端錦鯉,挑起了產業大梁;第三代養魚人,趕上電商風口浪尖,超越前輩

大陸上游新聞報導,如今,中共鎮平縣委成立了「觀賞魚產業聯合黨委會」,帶領廣大養殖戶,探索出一條「抱團興產業、合作走富路」之路,像是向寨村魚塘已有2000多畝,因土地總量限制陷入瓶頸,「觀魚委」於是帶領向寨村錦鯉產業,走出鎮平縣、走出河南,近來不少村民已前往湖北、福建、新疆等地承包魚塘養錦鯉,複製成功經驗

此外,鎮平縣先後與大陸14個大型水產品市場建立供貨關係,在大陸大中城市開設了46個銷售窗口,進一步擴大了鎮平觀賞魚市場佔比和全大陸影響力。

上游新聞報導,歷數三代養魚人,第一個養金魚的人李廣志形容,向寨村是典型平原,不靠山不靠水。1981年,爲貼補家用,19歲的他在田裡挖了一口200多平方米小魚塘,養起草魚和鯿魚。1982年,李廣志到縣城擺攤賣魚,發現一條10公分長的鯿魚賣不到5毛錢人民幣(下同),隔壁攤一條5公分大眼睛紅金魚,不僅也賣5毛錢,而且買的人還很多。

受此觸動,李廣志改養金魚,隔年把牠們裝進塑膠袋中,注入氧氣,拿到縣城賣了第一袋金,直到1990年金魚塘已逾3畝,賣到南陽市區與南陽相鄰的湖北襄陽、十堰,一年能賺5000元。當時縣城公務員一年工資還不到2000元。

李廣志於是成了村裡致富帶頭人,只要想學,無不傾囊相授。如今,60歲的李廣志年收入50萬元。

接着是第二代養魚人,以李廣志的侄子李長彥爲代表。他早期回鄉承包了10畝魚塘,改養錦鯉。原因有二:農戶散養金魚上不了規模,品種更新慢,品質和成本不好控制;養錦鯉,市場比養金魚大。但在2002年至2006年,也因地域差異和不掌握新品種養殖技術,先後3次賠光家底,欠下50萬元外債。直到2006年後,他終於掌握了養殖技術,讓養錦鯉產業步入正軌。2013年連同育種基地,養殖面積已擴大至1100畝。

因爲競爭激烈,2013年李長彥開始第二次「產業調整」,不斷請專家培育高端錦鯉。現在長彥觀賞魚基地內的錦鯉品種,已達300多種,不乏水中「貴族」像是德國秋翠日本大正、日本昭和等,供貨全大陸。

2018年,李長彥當選向寨村村支書,帶領村民養殖高端錦鯉。開始琢磨第三次「產業調整」──觀光:「魚稻」循環農業──把向寨村建成一個魚、稻、遊一體的觀賞魚小鎮

正當40歲出頭的李長彥和同齡人挑起向寨村的「養魚大梁」之際,更年輕第三代養魚人,已然出現,生於1988年的高坤,畢業於河南理工大學。大二那年採用網購售魚模式,賺了第一桶金。2011年大學畢業時,已有數十萬元積蓄

目前,他在電商平臺每月銷售額達30萬元左右,佔公司銷售額的4成。「行情好的時候,100元魚款能賺70元,行情不好的時候也能賺30元。」 在電商加持下,向寨村攻克了「活體運輸」的困難,把錦鯉裝進充有氧氣的密封袋內。密封袋由特殊材料製成,即便成年人站在上面,袋子也不會破。

如今,單打獨鬥已趕不上新時代,鎮平縣在2020年6月建立了觀賞魚產業聯合黨委,黨委書記由副縣長兼任。按照觀賞魚全產業鏈各環節類別,下設各職能部門,由縣直、鄉鎮主要領導及專業人士技術能手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合力推動觀賞魚產業,已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