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年度十強工業城市深圳有望衛冕 重慶超越上海 武漢擠掉東莞

大陸年度十強工業城市深圳有望衛冕,重慶超越上海,武漢擠掉東莞。(澎湃新聞)

大陸第一財經網3日報導,隨着地方前三季經濟數據陸續公佈,2023年中國大陸「十強工業城市」競爭態勢漸趨明朗。深圳衛冕「工業第一城」機率越來越大,前五名鎖定深圳、重慶、上海、蘇州和廣州,其中上海和蘇州「探花」之爭在伯仲之間。第六至第十名區段,去年第九名東莞今年恐掉出十強,武漢可望強勢入替。

第一財經的排名是以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增加值爲準,考慮工業增加值增速因素。

如果以第二產業增加值爲各城市排名,前三季中國工業經濟二十強城市包括:深圳(8876.97億元,人民幣,下同)、重慶(8830.19)、上海(7953.57)、蘇州(7924.60)、廣州(5590.42)、寧波(5462.70)、武漢(5248.59)、無錫(5174.28)、佛山(5083.75)、泉州(4933.02)、成都(4880.90)、北京(4529.10)、東莞(4488.59)、南通(4461.30)、天津(4376.19)、南京(4332.33)、鄭州(4212.20)、杭州(4119.00)、長沙(4100.27)、青島(3911.51)。

報導稱,最近數年,大陸城市工業經濟前五名基本由上海、深圳、蘇州、重慶和廣州「包攬」。近幾年最大變化是去年深圳市以1.13兆元(約合新臺幣4.97兆元)的全部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上海的1.08兆元,成爲中國工業第一大市。

事實上,深圳市去年之前,已連續4年奪得工業總產值中國城市第一,去年首奪工業增加值第一,斬獲工業總產值、增加值雙料冠軍,才讓外界驚覺已媲美上海,而且今年深圳再次展露冠軍相。

深圳市統計局10月30日發佈前三季統計數據: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兆4468.25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8876.97億元,同比增長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

稍早前公佈的上海市前三季統計數據,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兆3019.23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7953.57億元,增長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

相較之下,前三季深圳市不僅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增加值比上海多近千億元(923.4億元),增速快0.5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也更快,優勢達1.2個百分點。

基於去年數據和今年增速對比,可以看出深圳勢頭明顯強於上海。加上產業特點決定的深圳工業增速往往逐季提高的慣性,重慶、蘇州等競爭對手也難有機會在第四季反超,深圳很可能成功衛冕年度工業第一城雙料冠軍。

此外,五強當中廣州位子較危險,身後寧波十分靠近,工業增速比廣州快得多——前三季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而寧波增速在十強當中僅次於無錫和佛山。

保持目前勢頭,寧波、武漢、無錫、佛山、泉州有望佔今年工業十強城市後五名。其中武漢是新晉級城市,被擠出局的是「世界工廠」的東莞。

近年持續國際貿易摩擦嚴重打擊東莞經濟。加上東莞五大支柱產業之首的電子資訊製造業,正是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壓制的主要攻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