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來臺「砍半」剩1千 臺生赴陸標準卻「放寬一級」

陸生臺生共同體驗划船樂趣。(圖/資料照,移民署提供)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教育部5日公佈「陸生學士班」的榜單,今年名額從去年2136人大砍成1000名,實際共錄取944人,錄取率雖然大幅上升,但跟去年的2024人相比,人數缺口對於臺灣少子化造成的高教緊縮,並沒有達到舒緩;無獨有偶,大陸教育部也在4日宣佈「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大學標準」,企圖「讓臺灣學生往大陸跑」。

陸生學士班原先只開放私校招生,2014年才允許國立大學也「參一腳」,但名額只給5人,比起沒有名額限制、動輒錄取5、60人的私校,國立大學顯得非常少;雖然今年名額限縮,但陸生仍是境外生來臺的最大宗,累計在臺灣的人數到達9千300多人,陸生招聯會表示,陸生來臺意願還是很高,不過最近的「健保卡關」、兩岸關係緊張等事件,讓家長態度則趨向保守,直言「不想讓小孩來臺灣唸書」。

▲少子化讓外籍生成爲不得不的選擇。(圖/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陸委會則說,在兩岸交流前提下,「臺灣政府還是很歡迎陸生來臺」,希望大陸不要「片面限制陸生來臺就學人數」、多開放一點省市的學生申請;不過大陸教育部一方面限制陸生來臺、一方面又放寬臺生來陸的標準,參考的臺灣學測成績在10月1日開始,從前標下降成「均標」,近幾年臺灣學生到大陸就讀的人數也逐年上升,目前來到1萬多人,預計標準放寬之後還會增加一波。

在臺灣的陸生限制多,沒有健保、沒有官方獎學金學費比照私校收取,比臺生高出2倍,也不能打工、畢業後也不能留臺工作;就有陸生表示,在臺灣的確感受到自由民主的氛圍、也接觸到很多不同想法,但就是覺得哪裡跟臺灣「格格不入」,在爭取健保的事件又看到有人罵「支那人又沒繳稅憑什麼保健保」,讓他覺得「都一樣是來求學的,爲什麼要人身攻擊?」

▲▼陸生學士班省市報名資料及錄取學校人數統計。(圖/教育部提供)

除了學生限制,高教圈也認爲「大陸很多優秀大學,臺灣根本不是一流學生的選擇」,前段學校當然想招收多一點學生,但經費不如人,連臺大一年都只有40億,只跟大陸的蘭州大學勉強打平,「怎麼有辦法更新設備、邀請外國學者來研討講座,甚至開課?」空談國際化卻沒有錢,高等教育只能淪爲「職業訓練所」,優秀人才持續出走,不只高教,也是社會的一大隱憂。

今年臺灣共有134校、966個學系開放招陸生學士班,錄取人數最多的前3名爲銘傳大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十大熱門學科電資工程蟬連第一,其他多屬於商院、設計與電機等;教育部表示,當初對陸生限制,是怕瓜分高教資源,然而大陸對臺灣祭出比照當地生學費、可保醫保、可打工、畢業後可留在當地的政策,教育部也表示會逐年開放,因爲「這是國際延攬優秀學生趨勢,不只是大陸」。

▲除了陸生之外,吸引優秀的各國學生也是趨勢。(圖/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不過今年的招生率達到94.4%,比去年79.2%高15%,陸生聯招會表示,陸生來臺名額雖有減少,但整體人數尚未達飽和,一般大學與科技校院差距也逐漸縮小,一般大學仍維持9成以上的招生率,但科技校院卻從去年4成,上升到今年8成3,可望招攬更多科技專業的人才來就讀。

另外,境外生人數第二名的馬來西亞雖然總人數不如大陸,但扣除遊學、短期交流的人數,實際就讀學位的人數卻達到1萬2千人,比陸生多出3千人,香港也達到8千人,跟陸生數字接近;教育部也表示,各大學除了陸生之外,南亞、南亞、港澳等地也都是優秀人才的聚集處,尤其想要國際化,更不可能忽略勢力逐年崛起的東南亞,新南向的確是不同的出路。

陸生來臺限制

10萬元人民幣財力證明(高於外籍生10萬元新臺幣財力證明)健保與境外生共同納入,但需全額自負

「三限六不」政策

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目前已開放155所一般大學和191所專科學校認證)限制來臺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如醫學領域不採認)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有條件開放擔任校內助教、研究助理)不得在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