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印度別忘了誤判和逞能的歷史教訓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樓春豪印度別忘了誤判和逞能的歷史教訓。(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大陸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樓春豪10日在陸媒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最近中印邊境對峙再次升級,事實上,從1959年郎久事件到1962年中國大陸對印自衛反擊戰,再到1987年的邊境衝突,印度的戰略誤判和軍事冒險一次次讓自身付出沉重代價。印度不該忘記歷史教訓,切勿再次誤判和逞能,以至「印度夢」夢碎山脊

文章稱,教訓之一,印度切勿錯估國際形勢對其有利,將希望寄託於外部勢力支持。國際戰略環境是印度制定和執行對外政策的重要框架,也是印度在邊境上採取冒險和挑釁政策的重要考量。由於印度試圖將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作爲中印正式邊界,兩國邊界爭端在20世紀50年代初已有苗頭。但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隨着中蘇關係逐漸破裂、美印關係改善以及大陸國內經濟發展遭遇巨大困難,印度在中印邊境的政策更加冒進。

文章表示,教訓之二,印度切勿低估大陸維護主權的決心和能力錯誤地將大陸的忍讓視爲妥協。在過去數十年的中印邊境爭端歷史中,大陸始終致力於維護邊境安寧、致力於避免邊境衝突,即使在面對印軍蠶食、挑釁時,大陸方面也儘量保持理性與剋制。

這種理性與剋制,表現在大陸始終主張和平磋商解決爭端、始終對印軍挑釁行爲表示剋制(很多時候大局考慮沒有揭露印軍挑釁行爲)、始終將一線部隊脫離接觸作爲避免衝突的第一要務。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1959年空喀山口事件後大陸邊防部隊暫停巡邏、周恩來總理1960年4月親自赴印度做工作等。

文章指出,教訓之三,印度切勿盲目自信、高估自身作戰實力,甚至頭腦發熱。「情況不明決心大」,是印度政府在歷次邊境軍事挑釁行動中的生動寫照。從1962年衝突時尼赫魯下令「把中國軍隊清除掉」,到1987年試圖利用軍事演習蠶食中方領土,概莫能外。

原因,一方面是軍情繫統負責人「大權獨攬」,誤導或者迎合最高領導人。另一方面是反對黨輿論的裹挾鼓動。印度反對黨和媒體熱衷於炒作中印邊境爭端,以民族主義倒逼執政黨做出冒險舉動,甚至誤導執政黨認爲印度全國上下已做好「同仇敵愾」的準備。此外,印度的一些軍政要員也熱衷於向媒體釋放強硬信號,迎合民意,但到頭來只是進一步壓縮了政策迴旋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