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投資泡沫:天使之後可能遭遇“跳船”

3月12日,杭州西溪。在某旅遊行業峰會現場,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莫躍明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爲2014年旅遊投資泡沫麼?

這個問題可謂有備而來:2014一年,萬達在全國範圍內收購了11家旅行社,一舉成爲旅遊投資領域的代表性玩家

“泡沫是有一些。但萬達收購旅行社是產業鏈延展的需要,目標明確。”莫躍明話鋒一轉,“真要說泡沫的話,線上比線下嚴重。”

數據顯示,2011到2014年1-9月,在線旅遊融資事件分別爲16、23、68、85起;就整個旅遊行業的融資金額而言,2014年是190億元——同比增長近100%——而在線旅遊拿到了其中的半數以上。

如果說目前是旅遊創投的狂飆時代,應該沒人反對——然而,越來越多的投資人與莫躍明的判斷趨於一致:這個故事,可能不像看起來那麼美好。

短暫的窗口期

整體而言,2014年中國早期的TMT投融資市場異常火爆。經緯創投合夥人張穎對此的描述是:“所有主流基金都在瘋狂地投資項目。之前不太常見的幾千萬甚至上億美金融資,開始變得極其平常。”其中,在線旅遊也是備受追捧的細分市場之一。

投資人王偉(化名)告訴記者,這一輪資本的狂熱源於移動端的興起——體現在旅遊行業,就是“技術變革引發了用戶行爲的遷移,從而出現了一個系統性的商業機會。”

這打破了以往“PC時代”攜程藝龍等大型OTA的絕對優勢,創業公司巨頭突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但王偉認爲窗口期不會很長——事實上,失意者確實迅速出現了。“2010年到2012年,如‘今夜酒店特價’、‘酒店達人’這一類創業公司受到了資本的追捧,但最後賣的賣、轉型的轉型,結果都挺慘淡。”

這似乎與迴歸旅遊業的“本質”有關。當移動互聯網改造消費端的紅利趨於消失,如何深度介入旅遊產業鏈成了新的問題——最初樂於宣告自己“不懂旅遊”的創業者們,現在開始熱衷於在旅遊行業論壇上多換兩張名片

“旅遊依舊是個傳統行業,想做到真正的顛覆很難。”王偉說道。

更殘酷的地方在於,旅遊巨頭們也已經覺醒。諸如攜程創始人樑建章回歸公司、同程高喊“All in無線”等事件接連發生,誰都不願在移動的彎道被後來者超車——於是經過短暫的洗牌,行業格局再次趨於穩定。

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投資人高山(化名)告訴記者,“他們現在只能在一些邊緣地方,做一些巨頭看不上的事情,慢慢圖謀一些創新。”

經過2014一年的觀察,高山發現很多小而美的旅遊公司大量存在、並且都賺到錢了。“開玩笑地說,求點求線的都賺錢了,求賺錢的基本上都是虧的。”

旅遊產業鏈條中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這同樣需要巨大的創新精神——兩位投資人都這麼認爲。“不一定非要拿VC和PE的錢才叫創業嘛。”高山表示。換句話說,這個行業對於風險投資人正在失去吸引力:你的故事已經講不大了。

“黑暗時代”會來嗎?儘管如此,2014年資本整體對旅遊的興趣卻是有增無減。這是一個鮮明的悖論

2014年底,經緯創投合夥人張穎的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傳播甚廣,該文的中心思想很清晰:當下創投圈存在嚴重泡沫。

經緯創投合夥人張穎

“國內的VC行業在2011年有過一個短暫的高峰,然後由於窗口期的問題在2012年迅速回冷。幾個月之內,原來可以融資千萬美金的公司在那時砍一半、砍三分之二融資額都融不到。會有很多融不到錢的創業公司將在短暫的黑暗中倒下。”張穎在文中寫道。

這無疑是一幅黑暗的圖景,它會發生在旅遊行業嗎?

“有泡沫是一定的,而且很嚴重。”王偉的觀點相當直白。“但這就好像股市一樣,當你的股票已經在最高位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很多的人進來。現在對旅遊行業的這種砸錢,就是瘋狂。”

高山也給出了相似的判斷:“能進入到A輪B輪階段的旅遊創業公司,會大大的減少。”

“在天使階段,大家投資的成本比較低,只要一個賺了就會把所有的投資成本收回來。”高山說道,“因爲投資人的這種心態,所以拿到天使的企業大量出現。但是到了A輪階段,投資人會重新打量你的商業模式和市場規模。”

資本泡沫則讓這個過程變得更殘酷:拿到天使有多容易,之後投資人的“跳船”也可能有多決絕。“到這個階段,有一個收斂是必然的。現在大家的估值拼的太兇了,很多公司可能過不了這個瓶頸期。”

這樣的判斷,無疑讓投資人變得格外機警。在王偉看來,去年大熱的出境遊已經被資本砸成了一片紅海周邊遊也僅剩一點機會。“機會相對多一些的,是在某個細分市場做重度垂直。”

而高山認爲,所有針對C端的創業項目都很“擁擠”了。

“旅遊非常複雜,很多的產品並不是標準化的形態,同時旅遊始終是一個低頻次的消費行爲。所以很多公司爲了獲得用戶、留住用戶花費大量成本,包括復購率這幾個指標算下來的話,會呈現一個比較悲慘的數字。”

死與新生

迴歸最重要的問題:有哪些創業公司可能是最先倒下的?

“他們有幾個簡單的特徵。”王偉說道,“用戶留存度低、在產業鏈中價值低,還有團隊背景一般,尤其是融資能力低。”

高山談到了更細節的判斷。“還在大量燒錢去獲得用戶和流量的企業會很危險,尤其是在缺乏大量現金儲備的情況下。”這很容易理解:如果泡沫破滅、資本跳船,缺錢的公司肯定會第一批死亡。

“其次是缺乏資源掌控能力的企業。”高山表示,這與王偉的觀點相當一致——在產業鏈中介入不夠將會很難過,比如單純憑藉特賣等手段崛起的公司。

該觀點也得到過產業層面的驗證:愛旅行CEO袁偉曾經告訴記者,其A輪融資將主要用於供應鏈體系改造;並且在其後的商業規劃中,尾單產品不再是盈利核心板塊。

愛旅行CEO袁偉

“第三是客戶體驗。因爲在這個階段,大家提供的服務內容其實差不多。”高山表示,“但客戶體驗能創造出巨大的差異,如果引用行業外的例子,就是海底撈和其他火鍋的差別。”

同時,高山認爲隨着這一輪旅遊創業投資高潮退卻,風投圈的某些觀點會得到修正——比如對於在線旅遊B2B的認識。

“到目前爲止,投資人在旅遊上還是比較喜歡2C的,因爲2C有爆發力,而2B的話爆發力沒有那麼強。”高山表示,“但2B和2C,一個是外表一個是內在,有一方發展得快的時候,另外一方也會大大加速,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擁擠與空白永遠是一體兩面——體現在旅遊行業,就是B2B正在悶頭掙錢。“B2B在做兩個事情,一是信息不對稱,二是整個供應鏈效率的提升。C端公司現在打這麼兇,B2B至少能解決你的庫存問題啊。”

事實上,從2006年至今的九年來,在線旅遊B2B只獲得了零星幾次融資——這幾乎是個被資本遺忘的角落。

如果在B2B也迎來窗口期,那麼他們會獲得一次持續多久的機會呢?無論怎樣,這不是一個估值能迅速沖天的細分行業,所以可能不會摔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