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還是急了

混元商業化疾行。

作者 | 黃昱 編輯 | 張曉玲

五月份說不急於把通用大模型“半成品”拿出來的馬化騰,還是急了。

在首批國產AI大模型陸續向公衆開放後,慢了一拍的騰訊終於出手了。

9月7日舉辦的2023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雲揭開了其自主研發的通用大模型——混元的神秘面紗。

此時距離國內率先發布的百度文心一言已經晚了半年,混元大模型也還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大模型。當然,沒有哪家大模型公司有底氣給出肯定的答案。

騰訊集團副總裁蔣傑也坦言:“我們現在推出的這個混元大模型版本也只是可用、可實踐。”

此番發佈也只是一個開始,混元大模型目前仍只是通過騰訊雲向產業開放,還沒有對外開放ToC的業務。

這次發佈,在騰訊內部看來,是其今年整個To B業務最重要的一次動作,意味着騰訊佈局多年的轉型,在AI的加持下,又來到一個新的節點。顯然,騰訊沒有風花雪月的心情,混元大模型能力的準確性和商業價值的硬核,纔是其最關注的。

1

務實者

姍姍來遲的騰訊混元大模型,十分強調實用性,稱自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實用級大模型。

這是晚到者騰訊的自覺,也是大模型熱潮褪去後的發展趨勢。

據賽迪顧問數據,截至2023年7月,中國累計已經有130個大模型問世。“百模大戰”下,只有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大模型才能脫穎而出,最終被人們所接受。

應用場景是決勝的關鍵因素,這也是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的優勢所在。

目前,混元大模型已經接入騰訊50多個業務並取得初步效果,包括騰訊雲、騰訊廣告、騰訊遊戲、騰訊金融科技、騰訊會議、騰訊文檔、微信搜一搜、QQ瀏覽器等業務和產品。

據瞭解,混元大模型將作爲騰訊雲MaaS服務的底座,客戶不僅可以直接通過API調用混元,也可以將混元作爲基底模型,爲不同產業場景構建專屬應用。

騰訊更推出了“騰訊雲MaaS服務”,在騰訊雲行業大模型精選商店中,不僅提供混元大模型,還上架了20多種行業最新、最流行的開源通用大模型,以及覆蓋金融、文旅、零售、政務、醫療、教育等20多個領域的行業大模型。

不難發現,大部分科技公司在將通用大模型面向行業開放前,會先把Chat能力開放出來做長時間的外部驗證,同時可以積累用戶數據以幫助大模型迭代 。如OpenAI就是在推出向普通消費者的ChatGPT一段時間後,纔在近期推出了ChatGPT企業版。

騰訊推出的混元大模型則似乎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蔣傑認爲,測試大語言模型的途徑有很多,其中一種是通過Chat來驗證,這是一個比較好的體感。Open AI是一個創業公司,但騰訊有海量的用戶,可以選擇結合騰訊海量的應用去做一些測試,也許是更有效果的。

因此可以看到,選擇跳過外部驗證階段的騰訊混元大模型,在首次亮相時也更強調在產業方面的應用。

正如蔣傑所言,騰訊做混元大模型一定先是服務騰訊本身,再是通過騰訊雲對外開放,對外服務客戶和生態合作伙伴。

這是騰訊所選擇做通用大模型的模式。至於C端,騰訊混元大模型則暫時沒有開放的計劃。在騰訊的規劃中,向C端開放混元大模型的能力,是要通過微信、QQ來實現的。不過,現在騰訊也還沒有拿到向C端開放的批文。

在蔣傑看來,只要騰訊的通用大模型具備了足夠的能力,能否向C端開放只是按下“開關”的一個過程。

在互聯網時代,騰訊在新產品上的試水上一向不願落於人後。現在進入AI時代,騰訊反而成了BAT三巨頭中最“謹慎”的一家。

然而,AI時代分秒必爭。就在騰訊混元大模型還在內部的應用做磨鍊時,行業又迎來了關鍵時刻。

8月31日,包括百度、商湯、智普、MiniMax等在內的多家AI大模型廠商,同時官宣了面向全社會上線大模型產品。沒多久後,360智腦以及科大訊飛“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也陸續開放。

騰訊和馬化騰,也不得不出手了。

2

焦慮感

無論是混元還是文心一言、通義千問,互聯網大廠們紛紛押注大模型,背後都不過是主營業務見頂,未來如何增長的焦慮,以及害怕被時代拋棄的恐懼,這與微軟投資Open AI沒有本質不同。

在拼多多和抖音電商的夾擊下,阿里2023 財年來自中國零售商業的收入下降 2%。客戶管理收入同比下降 8%。

騰訊營收和淨利潤在2022年雙跌,作爲老牌搖錢樹的遊戲業務收入也下滑了2%,首次被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超過。

無論是老一代的BAT,還是後來的字節、快手,中國互聯網公司在B端謀求第二增長曲線,似乎是逃不開的宿命。

但這門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了。佔大頭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領域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打得幾敗俱傷,更有國資雲、運營商雲迅速崛起、攻城略地。

去年,領頭羊阿里雲市場份額由36.7%縮水至31.9%,騰訊雲的份額從 11.1% 減到 9.9%,排名則從第二位掉到了第四位。

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如何售賣高利潤率的產品,是騰訊雲必須回答的問題。

藉助AI重塑To B業務,便是互聯網大廠們給出的共同答案。行業大模型也應運而生,通常介於通用大模型的基礎層和更具體的AI應用服務層之間。

在騰訊混元之前,阿里雲已經展示了“通義千問”,其行業大模型分爲電商、醫療、娛樂、設計、金融等十多個領域。

百度“文心一言”則通過百度智能雲對外提供服務,幫助企業構建自己的模型和應用,已經在電力、金融、媒體等領域發佈了十多個行業大模型。

相比起上一波“元宇宙”熱點的宏大與抽象,在這一輪AI浪潮中,ChatGPT已經親身示範了一場量變引發質變的實踐。這給了各行各業更大的落地熱忱,也帶給雲計算逃離內卷的想象——憑藉AI服務能力,從紅利耗盡的互聯網客戶邁向更廣闊的實體經濟,邁入產業數字化的深水區。

但若無互聯網大廠於主營業務增速放緩、於雲服務深陷內卷的困境,大洋彼岸刮過來的這陣“G風”,或許還不會如此強勁。

他們紛紛將大模型應用於各行各業好無疑是這種壓力的迴響。

C端流量見頂,作爲 “第二增長引擎”的ToB業務,已經沒有退路。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大廠們的“大模型發佈指數”,或許是一種“增長焦慮指數”。

這是個新的時代,所有人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 本文爲全天候科技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二字,獲取轉載格式要求 。

點“在看”,變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