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專家:馬中關係充滿韌性

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傑近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馬來西亞已經與中國建交50週年,雖然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但兩國關係保持韌性。

馬中友誼源遠流長

文章指出,半個世紀前,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的拉扎克在冷戰高峰期訪問北京,馬來西亞成爲第一個與中國接觸的東盟成員國。

這位馬來西亞前總理的舉動可能引起了西方的關注,因爲東盟通常被認爲是西方的盟友,人們普遍預計它會遵循西方的路線。

無論如何,拉扎克大膽而富有遠見的舉動被認爲符合1971年東盟發佈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宣言》。該宣言旨在在東南亞建立一個“和平自由中立區”,它“不受任何形式或方式的外部勢力干涉”,以“擴大合作領域”。

雙邊關係進一步擴展

文章指出,1991年,馬來西亞在吉隆坡主辦了第24屆東盟部長級會議,首次邀請中國外交部長出席,馬來西亞將與中國的接觸擴展到東盟。中國2021年與東盟發展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在此之前,馬來西亞和中國於2013年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這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元年,而馬來西亞也是首批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於2023年高調訪華,雙方就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達成共識,進一步加強了雙邊關係。

這有利於馬來西亞融入中國發起的全球倡議,如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這是中國爲人類利益向全球治理提供的公共產品。

未來合作領域

馬來西亞將在2025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東盟各國的目光會集中在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3.0的進展上,預計中國將獲得更廣泛的市場準入。

文章指出,東盟與中國的合作有助於實現《東盟共同體願景2025》。東盟經濟共同體旨在建立一個允許商品、服務、勞動力和資本在區域內自由流動的單一市場。

東盟經濟共同體連同東盟政治與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似乎將與中國提出的全球倡議的願景產生共鳴。爲了其代表的6.6億多人民的福祉,東盟應該大膽追求戰略自主,與中國合作,實現願景中強調的共同目標。

文章指出,在此背景下,馬來西亞憑藉其在共同體建設方面的實力,成爲彌合鴻溝的理想選擇。在“和平自由中立區”久經考驗的框架下,一向追求獨立自主的馬來西亞在擔任東盟主席國後,將繼續引領東盟與中國的合作。

畢竟,我們沒有義務隨波逐流,甚至聽從外部大國的指揮,因爲它們在地緣政治競爭的背景下仍然癡迷於零和博弈的思維。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