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登革熱南北「疫」起燒?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

今年東南亞登革熱疫情嚴峻,連帶使得登革病毒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的風險增加。加上8月臺風侵臺,造成多數縣市經常發生豪大雨積水容器數量增加亦造成病媒密度攀升,使登革熱流行的風險大幅提高,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大家,務必落實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清除孳生源,以有效杜絕登革熱疫情延燒全臺

一直以來,登革熱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好像是南部較易有的流行疾病,但今年截至9月16日止,雙北市高雄市屏東縣都出現本土病例,累計95例;而境外移入則分佈全國18縣市,共193例;病例主要集中於雙北市都會區,因全臺都有登革熱病媒分佈,不免令人憂心本土登革熱疫情可能讓全臺各縣市「疫」起燒。

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由於今年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嚴峻,根據有監測疫情的國家提供數據可知,馬來西亞截至8月底累計通報病例,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7%;泰國累計通報案例已高於去年總數;新加坡所累計通報案例則爲去年同期的5倍。

印尼緬甸及中國大陸也紛紛傳出登革熱疫情,因國人往來這些國家頻繁,使得登革病毒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的風險增加。

她補充,在臺灣,登革熱的流行季節是夏天快結束,冬天來臨前的階段,正逢8月底陸續有颱風侵臺而讓多數縣市降下豪大雨,積水容器數量增加亦造成病媒蚊密度攀升,在內外交相攻的狀況之下,不禁令人擔憂全臺流行的風險有大幅提升之勢!

擔憂重複感染不同型別

依據文獻資料顯示,部分登革熱感染症狀雖不明顯,但該感染者如於病毒血症期遭病媒蚊叮咬,仍有可能造成登革熱疫情於社區傳播

由於登革病毒第一至第四型皆曾於南臺灣流行,且今年已在屏東地區同時出現感染第一、二、三型登革病毒的本土病例,民衆如重複感染到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時,有較高機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

因此,疾管署提醒臨牀醫師提高對於疑似登革熱病例的警覺,尤其是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與徵兆,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病史或免疫缺陷者,亦爲登革出血熱高風險族羣

登革熱小檔案

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的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並且依據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分爲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爲2〜9個月之間),過了這段期間以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

‧傳染及潛伏期:登革病毒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而是人在受到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8天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後,開始發病。

患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已存有登革病毒,此時如又被病媒蚊叮咬,此登革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8至12天后,不僅讓這隻病媒蚊終身帶有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登革病毒的感染。

‧臨牀症狀: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現象。

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可能成爲「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除上述典型登革熱症狀外,另會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50%,民衆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治療方法: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一般爲採支持性療法。如爲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摘錄自「疾病管制署官網」)

原文刊載於2013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