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番仔」!邱議瑩嗆:去看維基百科 第一句就打臉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16日上午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痛罵國民黨立委是「番仔」,事後還硬拗說,該詞句在臺語中是指「不可理喻之人」,跟原住民無關,甚至搬出「維基百科」來護航。不幸的是,根據維基百科,「番仔」在閩南語中是指「外地人」或「外國人」,且具有貶低意味,特別是「有歧視原住民之義」,狠狠打臉邱議瑩。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16日進行農委會預算審查,國民黨團提議變更議程,要求改爲報告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輸臺一事,但遭民進黨團反對,邱議瑩甚至直接說「跟你們這些番仔講話沒效啦」。此話一出,立即引起藍營不滿,揚言要將她送紀律委員會,並要求向原住民道歉。但邱不以爲然,竟再度回嗆「去查維基百科好嗎,番仔是指不可理喻之人」。
▲根據維基百科,「番仔」明顯具有歧視意味。(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根據維基百科,第一句就明白指出,「番仔」在閩南語中是指「外地人」或「外國人」,且具有貶低意味;該詞一開始雖只是單純形容語言不同或無法溝通之人,但閩南人在臺灣中早期社會,常使用「番仔」、「青番」形容原住民族,貶抑程度與歐美地區白人形容黑人的「黑鬼」相同,充滿種族歧視意味。
另外,教育部的「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也指出,「番仔」一詞舊指原住民,現在常用來指不可理喻的人,但有歧視原住民之義,「應避免使用」。
▼連教育部的「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也狠狠打臉邱議瑩。(圖/翻攝自教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