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卡拉OK 開商務會議

疫情期間,日本很多公司改爲視頻會議

影視作品經常出現西裝革履的日本人正襟危坐、嚴肅開會的場景。事實上,在日本,無論任職於小企業、大公司還是政府部門,會議確實是工作中的常態。有人甚至認爲日本人是利用上班時間開會,下班時間工作。“開會文化”在日本根深蒂固,作家田中健彥曾批判:“日本人對於開會的癡迷,已無藥可救。”

災難來臨先開會

愛開會是日本人的通病。日本會議的特點是:頻率高、耗時長、參會者衆多。一場二十幾人規模的會議,真正發言的人往往只有4人左右。對於“遠離C位”的人而言,冗長的會議可謂催眠劑,但無論你多麼想昏昏入睡,也要保持聚精會神聽講、認認真真做筆記的樣子,想偷偷玩手機?休想!於是有網友在推特上吐槽:“連着不停開會,不小心打了幾個哈欠結果就被領導叫去單獨談話了……”開完上午的會議,下午的會議安排又開始了,終於盼到一天的會議結束了,下次的會議安排就提上了日程。所以在日本,無論學生還是上班族,都有一個小本子或手機上裝有日程安排的APP,用來記錄會議以及需要準備的會議資料

日本科幻電影《新哥斯拉》中的一個情節,也反映了日本人愛開會的特點。不少中國網友觀影后評價道:“爲何哥斯拉都要毀滅日本了,他們還在忙着開會?”更有網友如是總結該電影的故事脈絡:哥斯拉要來了——別慌,先開會;哥斯拉要上岸了——別怕,先開會;哥斯拉登陸了!——別跑,快開會……日本人愛開會,但衆人一起討論就真的能解決問題嗎?事實上,不少日本人認爲,“雖然最終結論是上級指定,但過程中一定要大家都參與,這也是集體主義和公司凝聚力的體現”。不少在日企工作的外國人也深有感觸,一位來自伊朗的女性員工告訴筆者:“公司每週都有很多職場會議且需要全體人員參加。但是會議內容和我的工作毫無關聯,不明白這樣的會議有何意義!”儘管有疑問和不解,但若想真正融入日本職場和社會,作爲外國人,只能消除疑惑,按時出席會議。

各種會議室遍地開花

日本人開會頻率極高,有時也會出現臨時召開會議的情況,所以上班族的辦公場所不僅僅是在公司或家中,各種不尋常的辦公場所也在日本遍地開花。筆者曾多次在東京地鐵裡看到“臨時辦公室”,和國內商場裡的移動式迷你K歌房大小相當,打開門裡面有沙發桌子電源插座等,乾淨整潔,並且隔音效果非常好。上班族如果需要臨時開網絡會議,只需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方便地使用,大約每15分鐘250日元(16元人民幣)。此外,近些年日本還流行起在卡拉OK開商務會議,對於一些規模小沒有會議室的公司來說,在卡拉OK開會是不錯的選擇。工作日卡拉OK包房的價格較低,因爲人們要工作或上學,白天去唱歌的人寥寥無幾。再加上日本卡拉OK普及率很高、遍地都是,包廂中有開會能用到的桌子、沙發、展示畫面顯示屏,可以將筆記本電腦連接到大屏幕上。最重要的是,卡拉OK的私密性和隔音效果都很好,通常這種店裡還提供各種飲料,以及豐富的午餐晚餐

爲滿足人們開會需求,日本租借會議室的地方很多,就連著名的東京國際會議中心也有租借會議室的業務,而且還推出了針對開會人士的限定菜單,甜美可口的甜點搭配上香濃飲品,坐在滿滿藝術氣息的會議室裡開會,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視頻會議讓人“無處可逃”

在日本網頁上搜索“開會文化”,便能看到很多關於“無效會議”的結果。立教大學的中原淳教授曾做過關於公司內部無效會議的調查,“無效會議導致一萬人規模的日本企業,一年損失67萬小時、15億日元”,這個數目可以說相當觸目驚心。也有日媒稱“日本會議的形式簡直像舉行葬禮”,其理由如下:出席會議的人員極多;很多出席者只是看客,並不需要發言;本該5分鐘結束的內容可以拖延到一小時;結果是“沒有任何結果”;細緻嚴謹的座位安排;會議開始前光交換名片就需要耗時15分鐘……

疫情期間,很多日本公司每天在線上開會。如今,部分公司恢復了在單位辦公,但線上辦公的公司仍不在少數,繼續採用Zoom等線上開會方式。於是一個被稱爲“Zoom疲勞”的新詞也應運而生。新冠疫情的出現並未讓愛開會的日本人有所收斂,網上會議反而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苦惱。有日本網友吐槽:“往常一天最多開三四個會議,自從開始用Zoom視頻會議,每天連續開8個會議!”“晚上10點多剛準備休息,領導突然發消息說讓線上開會,太絕望了!”不少日本媒體在引領公衆探討這樣的問題:應當以網絡會議流行爲契機,變革日本開會效率低下的情況。也有專家建議,通過減少參會人數、控制會議時長、減少資料準備、提前共享會議資料等方法提高開會的效率,增加員工的參會熱情,同時也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