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臺的雙重棋局

(圖/摘自美國國務院官網)

2025年2月13日,美國國務院悄然更新其美臺關係現況的官方文件,刪除掉長期以來使用的「不支持臺獨」表述,改用「我們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並期望兩岸分歧能以和平、不受脅迫、且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這一更變,從攻勢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蘊含着深刻的戰略意圖,同時也反映出美國在臺海問題上,試圖在和平協商與軍事嚇阻之間尋求微妙平衡的現實考量。

首先,美國長期奉行的「一中政策」,一直以《臺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爲指導。此次文件措辭的調整,一方面依然堅持美國對臺政策的基本原則: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爲;另一方面,文件中強調「以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分歧,這一說法在攻勢現實主義框架下,顯示美國試圖利用策略性模糊來維持臺海現狀。

這種戰略模糊,既能作爲對大陸潛在軍事挑釁的強烈嚇阻,又避免把臺灣未來決策完全交由臺灣單方面決定,從而在政治上爲北京提供某種籌碼。也就是說,美國在維護臺海穩定的同時,保留了利用軍事與經濟實力,阻止任何企圖改變現狀的可能性。

其次,美國此舉具有明顯的嚇阻意味,但文件中強調和平解決分歧的表述,同樣透露出美方追求雙邊對話與協商的願望。美國希望以通過強調「和平、不受脅迫」的解決方式,促使臺海雙方—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都在實際行動上回歸理性,避免單方面採取激進行動。這樣的措辭調整,旨在爲臺海創造更多和平對話的空間,促使兩岸問題不至於因武力嚇阻而進一步惡化。

然而,這一表述也引發部分學者專家的擔憂:要求「以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分歧,似乎暗示未來臺灣的政略決策,將不再僅屬於臺灣內部,而需要納入大陸的意見。然而,對於臺灣社會和部分政界人士而言,這可能會被解讀爲對臺灣自主權的一種軟化,更有可能是向大陸讓步的表現。

國臺辦發言人在2025年2月17日明確表示:「臺灣是中國的臺灣」,批評美方此舉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並指責美方發出的訊號會縱容臺獨分裂勢力,損害臺海和平與穩定。其實這就是一場美中之間的力量博弈,美國利用措辭調整,在表面上推動和平協商,實際上保留強硬的軍事嚇阻。

美方在堅守一中政策和《臺灣關係法》基本原則的同時,通過強調「和平、不受脅迫」的解決方式,試圖在推動對話與協商的同時,保留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行動的強硬回擊。

臺灣及兩岸未來的決策權問題,將不僅是臺灣內部民主選擇的問題,而是美中雙方戰略利益的核心逐漸浮上臺面。

米爾斯海默的攻勢現實主義提醒我們,國際政治的本質是利益與力量的較量,美方的這一調整既顯示出其務實的一面,也暴露其在維持和平與嚇阻之間的矛盾。(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