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交鋒 兩岸棋手重新開局
旺報社評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3月18日記者會上的談話,傳遞了清晰而明確的訊號,那就是蔡總統有誠意,也有善意恢復兩岸交流,改善兩岸關係。這在鳳梨風波衝擊兩岸關係、中美高層針鋒相對的緊張背景下,實屬不易。兩岸關係能否相向而行,擺脫惡性循環,關鍵就看這半年。
邱太三履新第一天期待兩岸「春暖花開」,尚停留在口頭宣示層面,此次邱太三釋放的內容非常實際,而且比上次更進了一步:第一,政府宣佈重啓大陸商務人士來臺,並表示正評估恢復探親往來,說明「疫情受控恢復交流」絕非說說而已,蔡政府已經動起來了。第二,針對陸媒有關九二共識的發問,邱太三首度提出「建設性模糊」的說法,表達願與陸方「求同存異」的思維。
如果從更大的國際格局看此次陸委會的正面表態,就更能領悟到重要的內涵:拜登政府先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上對北京釋放強硬訊號,後在與日本2+2會談中明確提及臺海,在18日舉行的中美2+2高層對話上,氣氛更是劍拔弩張、互不相讓。而蔡政府搶在中美對話前一天主動釋放兩岸善意,恰好說明臺灣並不想被中美談判結果左右,以免處於被動的不利地位。
過去蔡總統曾表達想做臺海地緣戰略的「棋手」,但北京一直以來都指責蔡政府挾美自重、淪爲美國遏制大陸的「棋子」。然而,從此次邱太三的表態及所選時機來看,蔡政府的確有意以「棋手」思維主動提前佈局,而非亦步亦趨跟隨拜登對中政策。由此可以解讀出,讓兩岸重回正軌,達成新的共識基礎,爲臺灣打造一個可長可久的臺海和平架構,應是蔡總統第二任念茲在茲的歷史定位。
先重啓交流後恢復溝通
對於蔡政府釋放的訊號,大陸有感嗎?答案看似否定的。近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分別就鳳梨事件、臺灣各方涉港表態、綠營對《農林22條》的迴應、國防部長邱國正有關打仗等議題發言,通篇充斥強硬語氣,尤其針對邱太三的最新談話更顯尖銳。但閱讀新華社18日「兩岸防疫交流座談會」通稿的表述:努力促進兩岸交流恢復正常、逐步恢復兩岸直航、希望「小三通」儘速恢復,幾乎每一條都是對疫後恢復兩岸人民來往主張的正面迴應,可以發現兩岸有共同的期待。
在傳統美中臺三邊關係的思考脈絡下,兩岸關係只是中美關係的依變項,故外界主流觀點認爲,兩岸關係短期內能否真正改善,主要還是取決於中美2+2會談結果是否以務實合作爲主基調,否則美方仍不願兩岸走近,僵局還是難解。不過,蔡政府此次主動出招,北京亦心領神會地在邱太三談話的同一天舉辦座談會做出正面迴應,這一輪善意互動反而給兩岸帶來思考:如何擺脫「棋子」思維、跳出「中美差、兩岸亂;中美好、兩岸穩」的怪圈,共同擔當起兩岸和平的「棋手」?
兩岸應該首先就「先民間、後官方」和「先重啓交流、後恢復溝通」的路線圖上迅速達成默契,不要在所謂前提問題上糾纏。大陸需要認識到,兩岸善意互信與交流合作是一組雙螺旋,只有先恢復民間交流,善意互信纔有可能恢復,若兩岸重啓民間交流過程中涉及公權力或事務性溝通,應該採取彈性務實的方式,在既有兩岸管道下予以處理。蔡政府需體認,目前在民進黨全面執政、掌控輿論的現況下,一旦綠營內部發出不一致的訊號、或者繼續縱容反中噪音,完全無助於兩岸交流與互信的恢復,臺灣已經不能再承受新一輪兩岸敵對與倒退的代價。
努力達建設性模糊共識
另一方面,兩岸應站在人民福祉的高度,在尊重彼此立場前提下,努力達成「建設性模糊」的共識。「建設性模糊」是邱太三迴應大陸官媒提問時提出,這個訊號耐人尋味,可以解讀爲紅綠雙方一次含蓄而有意的試探。不過,大陸很難退回「習五條」之前的模糊路線,而「一中各表」在臺灣也難再有市場,要做到既「模糊」又有「建設性」,回到蔡總統2016年的就職演說尋求密碼與解方,而不能指望哪一方主動靠過來、放棄原有主張。
正如邱太三此次重申「雙方既有事實與政治基礎」,若蔡政府能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一步做出更加清晰、更具建設性的兩岸關係表述,而大陸又能在不強求講出「九二共識」或「一箇中國」情形下,對我方的表述予以某種程度的認可,此乃「建設性模糊」之目標。這需要溝通接觸方可達成,一旦「棋手」就位,棋局就會展開,兩岸的智庫人士、二軌學者是時候熱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