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和平機遇在兩岸人民手中

旺報社評

俄烏戰爭爆發週年,臺灣再度成爲全球焦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指「臺海議題並非中國內政」,大陸外長秦剛不指名批評美國鼓譟「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臺灣儼然成爲俄烏戰爭與美中強權政治的棋子。民進黨政府只告訴人民「臺灣被全世界看見」,卻不敢警示戰爭的風險。美中對抗格局下,臺海和平的機遇正在流失,兩岸能否抓住最後希望,或許只剩這一年的時間。

臺灣成爲全球焦點

過去半個月內,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蔡斯、衆議院「中國特別事務委員會」主席蓋拉格先後密訪臺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外交部長吳釗燮赴美與美國白宮、國務院與國防部官員進行「特殊管道對話」。美臺頻繁的政治互動,不過顯露雙方對臺海情勢與臺灣內部政治的焦慮感,民進黨趁機大內宣,誇口美臺關係「升級」、「突破」,究其實,不過是在美國一中政策架構內打擦邊球。

蔡斯來臺秘而不宣,美臺官方口徑一致不對外證實,蓋拉格也等到返美后才投書透露臺灣之行,顯然有意不刺激大陸,避免給北京升高對臺軍事壓力的藉口。美國與吳釗燮、顧立雄會談的場所,選在與華府一河之隔的AIT總部,小心翼翼在美臺非官方關係邊界遊走,這也說明拜登政府不願明目張膽違背對北京的承諾,因而大陸並未發動大規模機艦繞臺演訓,臺海暫維持平穩。

去年裴洛西來臺後陸方的軍事動作,的確改變了臺海戰略力量的對比格局,也在國際社會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合縱連橫,但大陸對和統的終極目標仍有自信,堅持「和平統一」方針不變,疫情解封后不斷對臺釋出善意,兩岸關係暫時可望舒緩,但中美對抗日益激化,臺海軍事衝突風險隨時可能升高。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俄烏止戰,歐亞大陸戰略緩衝區重現,美中在對抗與合作之間,能找到和平競爭的共同交集,臺海就可以安定,這是北京在俄烏戰爭一週年之際,向國際社會提出「中國立場」與「和平方案」的重要原因。北京的「和平方案」在國際社會獲得正面反應,只有美國提出質疑,歐洲、俄羅斯、烏克蘭都表示歡迎,希望中方能發揮更直接的作用。外媒預期習近平半年內訪問俄羅斯,相信此行的前提應是俄方接受停火建議,北京未來將頻繁在俄烏之間穿梭。

避免重蹈俄烏覆轍

如果觀察北京對俄烏「和平方案」的主動出擊,就不難理解新年以來對臺灣的「和平交流攻勢」了。簡言之,中共二十大後,北京希望分別在俄烏、臺海兩條戰線減輕風險,有助於其自身儘快實現疫後經濟復甦,達成既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因此,大陸順勢調整對臺政策,增加許多務實和彈性的元素,包括循兩岸協議管道致函我民航局、遵守兩岸共打機制遣返88槍兇嫌等。

大陸願意恢復兩岸民間交流、重啓尊重兩岸既有合作機制,希望兩岸能夠加強經貿、社會聯結,延續和平發展的格局,避免重蹈俄烏開戰的覆轍,不恰好說明反而是北京在實踐「和平保臺」嗎?北京爲了避免兩岸兵戎相見、防止國際因素破壞兩岸和平的種種行爲,民進黨政府和綠營名嘴、網紅無感嗎?

當然,大陸不可能改變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的前提,也不可能與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對話,但假如兩岸可以在非政治性的交流、經貿、治安事務上擱置爭議、務實溝通,甚至展開合作,蔡政府與北京有可能形成「動態的善意共識」,這至少有助於度過最近這一年的高危險期。至於紅綠之間能否超越統獨分歧,形成新的政治交集,還需要雙方在互動中累積更多互信。

蓋拉格透露麥卡錫可能在2024選後纔會來臺訪問,相信這是在迴應蔡政府高層對「麥卡錫今年來臺時機不宜」研判。如果兩岸都不想讓臺灣變成烏克蘭,大陸要大力開放兩岸交流、恢復事務性溝通,蔡政府應落實「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承諾。若逆向繼續「抗中」,珍惜和平的人民必起而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