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大衰退中復甦,但經濟發展中心已轉移

美國經濟從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中的復甦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伴隨着這一進程,經濟發展的中心也發生了轉移。在衰退的最初幾年,創造了大部分就業崗位——有時候僅限於某一特定領域——的城市不是政府或軍事主導型的城市(華盛頓特區;德克薩斯州基林-坦普爾-胡德堡[Kileen-Temple-Fort Hood]),就是受惠於德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北方大平原(Great Plains)地區能源熱潮的城市。

現如今,這種復甦勢頭已經轉移至一個新的城市羣體,它們都得益於華爾街繁榮和硅谷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浪潮,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爲資產通脹城市。

去年,由於美聯儲激進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及金融危機後退居場邊投資者重返股票市場,在兩者的聯合推動下,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取得了自1997年以來的最大幅度攀升。

經濟的巔峰狀態導致企業爭相上市:2013年是近十多年以來IPO最爲繁忙的一年,主要推動因素在於醫療保健和科技行業的IPO起到了領頭的作用。企業併購亦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科技行業的某些公司更是誕生了非常出彩的估值,譬如Facebook以190億美元的驚人價格收購了才50人規模的WhatsApp。在就業方面受益最大的地區當屬舊金山灣區(Bay Area)、硅谷和紐約市。

我們的排行榜兼顧了從2002年至今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就業創造趨勢以及相關的動態因素——即經濟增長是放緩還是加速。因此,榜單的頭幾名囊括了那些自大衰退以來複蘇速度最快的城市,以及那些長期以來一直在不斷創造就業崗位的城市。

我們爲大型城市(非農就業崗位超過450,000個)、中型城市(非農就業崗位在150,000和450,000個之間)和小型城市(非農就業崗位在150,000個以下)分別制定了獨立的排行榜,以便讓比較更有實際意義,大型城市就業排行是本文關注的焦點。

通常來說,相比規模更大的城市,小型城市的排名表現出更強的波動性,這是因爲某一重要行業的擴張或收縮決策會對相對較小的就業基礎產生巨大的影響

大投資,大回報

但即便在規模最大的大都市地區,經濟轉型也會對就業產生重大影響。最明顯的例證莫過於在我們今年榜單上排在最前列的兩個都會區,即排在首位的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桑尼維爾-聖克拉拉地區(San Jose-Sunnyvale-Santa Clara,亦稱硅谷)和排在第二位的舊金山-聖馬刁-雷德伍德城地區(San Francisco-San Mateo-Redwood City),前者工作崗位數量去年增加了4.3%,而後者的就業崗位數量則增加了3.6%。

當前的高科技繁榮局面主要集中在社交媒體公司,而在此之前,這些大都市區的就業表現可謂慘淡。2010年,在我們榜單所列出的非農就業崗位超過450,000個的66個都會區中,聖何塞排在第47位,舊金山排在第42位。

信息產業驅動了這種局面的驚人逆轉。自2008年以來,舊金山地區的信息產業就業崗位數量增加了37%,達到了60,800個,而在舊金山地區,該行業的就業崗位數增加了28%,達到了52,300個。這一趨勢還伴隨着專業商業服務等高報酬領域就業崗位數量的劇增,從2008年以來,硅谷在上述領域的崗位數量出現了10%的增長,舊金山地區的增長幅度則是硅谷的兩倍,相當於增加了42,500個就業崗位。

十年前,房地產泡沫幫助紐約擺脫了經濟低迷(它在2005年的最佳就業城市榜單上排在第54位,2008年升至第22位)。近幾年來,紐約一直受惠於美國政府出臺的金融業救助計劃,該救市方案几乎佔據了紐約全市GDP的15%——2010年,大蘋果城(即紐約)在我們的排行榜上攀升至第10位,今年又升至第7位。

這是資產通脹所帶來的可喜成果;雖然近幾年來,紐約市的金融就業崗位數量實際上已經呈現出下降態勢,但由於這座城市中的富人相對較爲集中,他們的大量額外投資又創造了某些就業崗位。大部分的崗位增加集中在服務、衛生、教育和零售這些通常無法提供頂級薪酬的行業。紐約市的信息就業崗位以及專業和商業服務崗位也呈現出穩步增長,但前者的增幅僅爲硅谷的三分之一。

榜單上的常客

至於在2014年榜單上排在前列的很多其他大都市地區,其近十年來的就業崗位數量也一直呈持續增加態勢。有些地區亦得益於高科技繁榮,但主要是因爲西海岸某些大公司決定在這些富有吸引力的地區設立新辦事處。榜單第三名是一直野心勃勃的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圓石市-聖馬科斯地區(Austin-Round Rock-San Marcos),那裡的就業崗位數量去年增加了4.1%,從2008年算起則增加了13.7%。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卡瑞(Raleigh-Cary)地區排在第四位(同一時間跨度期間的增長率分別爲3.9%和7.2%)。

這些大都市地區通常以低稅收和低房價吸引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和美國東北部的就業人羣,就收入基礎而言,該地區的不動產價格差不多隻相當於資產富裕地區的一半。

不同於通常會隨着市場波動而呈現漲落趨勢的資產型經濟體,在這些以及其他頻頻進入榜單視野的城市,其持續增長勢頭不僅體現在就業上,而且也體現在人口規模上。這樣的局面反映了很多城市基於能源、製造和物流行業的藍領經濟基礎得到了增強——這些領域通常會創造出薪酬較高的藍領和白領就業崗位。這些地區工作崗位的持續增長貫穿於整體經濟變化的始終,這樣的態勢也鼓勵了長期移民和投資的涌入。

以排在榜單第五位的休斯頓爲例,綜觀前五年,該地區的總就業崗位數量增加了218,000個,增長幅度與舊金山和聖何塞都會區相當——鑑於休斯頓的地區面積比兩個硅谷加在一起還要大20%,上述增長水平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

不過,這幾個地區在人口統計方面則呈現出較大差異。自2010年以來,休斯頓都會區的人口增速比舊金山灣區快了50%以上,差不多是紐約市人口增速的兩倍。休斯頓今年計劃修建的新住宅單元數量比整個加利福尼亞州都要多。人口和就業崗位數量同時快速增加——前者自身就是建築和服務業崗位的主要來源——的局面也出現在其他地區,譬如排在第6位的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富蘭克林-默弗里斯伯勒(Nashville-Franklin-Murfreesboro)地區、排在第10位的科羅拉多州丹佛-奧羅拉-布魯姆菲爾德地區(Denver-Aurora-Broomfield)以及排在第14位的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加斯托尼亞-圓山地區(Charlotte-Gastonia-Round Hill)。

太陽帶地區重新崛起

今年榜單上最大的意外也許當屬太陽帶(Sun Belt)都會區的重新崛起。這些地區在房地產危機中曾遭受到了最嚴重的打擊,自那以後,將美國東北部奉爲經濟中心的專家學者們就一直在輕率地斷言這些城市的衰亡結局。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創紀錄的旱情肆虐,再加上以城市爲中心的年輕一代的排斥情緒,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都綜合在了一起,以至於《大西洋月刊》都哀嘆道,這片廣袤的南方地區已經成爲美國夢的終結之所。

但相關數據卻表明,這一地區的很多城市都處於強勁復甦的態勢之中。以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基西米(Orlando-Kissimmee)爲例,該都會區從去年的第23名上升至今年的第8名。菲尼克斯(Phoenix)則比去年的排名上升了17位,今年榜單上排在第22位,2010年它一度還只排在第51位。

也許更令人驚訝的是今年榜單上排在第17位的加利福尼亞州河畔-聖貝納迪諾地區(Riverside-San Bernardino)的復甦,該都會區在2010年的榜單上甚至還曾排在接近墊底的第63位。現如今,這一地區的止贖率已經降低,就業也出現了增長態勢。

實際上,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現在在就業崗位的創造方面比南加利福尼亞州的老城市區還要做得更好,以榜單爲例,後者的洛杉磯-長灘地區(Los Angeles-Long Beach)只排在第37位,聖安娜-阿納海姆-歐文地區(Santa Ana-Anaheim-Irvine)排在第34位,聖地亞哥-卡爾斯巴德-聖馬科斯地區(Diego-Carlsbad-San Marcos)排在第32位。

榜尾地區

也有很多大型城市依舊處於低迷狀態。靠近紐約且城市宜居度頗爲可觀的費城只排在第51位,其就業崗位增加率從2008年以來只增加了可憐巴巴的0.9%。處於類似窘境的還包括奧巴馬素來青眼有加的芝加哥,它在榜單上排在第47位。風之城不僅僅是就業崗位增加不足(自2008年以來僅增加了0.5%),而且據最新的人口調查數據顯示,該地區的每個縣都出現了人口向美國其他地區遷移的態勢。

不過,相比那些一直佔據排行榜最底層的老工業城市所在地,芝加哥還算過得去。這些老大難地區包括倒數第一的新澤西州坎登(Camden)、倒數第二的密歇根州底特律-利沃尼亞-迪爾伯恩(Detroit-Livonia-Dearborn)、排在第62位的俄亥俄州克利夫蘭-伊利里亞-曼託(Cleveland-Elyria- Mentor)、第61位的密蘇里州堪薩斯城(Kansas City)、第60位的新澤西州紐瓦克-聯合市(Newark-Union)以及排在第59位的聖路易斯(St. Louis)。除了堪薩斯城之外的所有這些城市在我們的榜單上差不多已經連續十年墊底,其排名在不久的將來似乎也不可能會上升。

放眼未來

似乎很明顯的是,只要高科技和金融業能保持增長勢頭,紐約和舊金山灣區就將繼續良好表現。但如果資產增速減緩,這些地區的排名就有可能一落千丈。

德克薩斯州的一些城市和其他的榜單常客則更有可能在新工作崗位創造方面延續良好的表現,但它們也面臨着各種挑戰。如果經濟放緩導致能源價格波動,諸如休斯頓、達拉斯和聖安東尼奧這樣的能源輸出城市的就業崗位增加就會受到阻礙。利率激增也有可能危及太陽帶城市的復甦,這些城市依然高度依賴房地產和與建築業相關的經濟活動。

但就總體而言,考慮到從住房成本到商業氛圍等諸多因素的存在,我們認爲榜單常客在未來幾年依然能在我們的榜單上位居前列,一部分原因在於其不斷增加的人口數量。發展速度較慢的沿海城市在近幾年一直保持着隨波逐流的狀態,不斷演變的經濟產業結構將會對這些地區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依然不得而知。

譯 徐黃兆丁盈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