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爲何大搞反華小圈子?(熱點對話)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阮宗澤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袁 徵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丁 純

連日來,美國總統拜登在上任後的首次歐洲之行中,頻頻與盟友“秀恩愛”,高調宣示“美國回來了”。七國集團(G7)以及北約峰會公報對華敵意前所未有。但是,美歐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仍然明顯。法國總統馬克龍稱“G7不是與中國敵對的俱樂部”;德國總理默克爾稱,“如果沒有中國合作,在氣候變化等領域將永遠無法找到解決方案”。美國現任政府的對華戰略如何?美歐之間存在怎樣的分歧?中國該如何應對?本報邀請三位專家進行深度解讀。

美國現任政府對華戰略有何特點?

6月13日,G7峰會閉幕,會後公報點名中國;6月14日,北約峰會公報稱,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將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保持建設性對話”。據美聯社報道,在美國總統拜登此次爲期8天的歐洲之行中,美國一直試圖團結盟友,渲染“中國威脅論”,聯手對抗中國。

袁徵:目前看來,美國現任政府對華政策新一輪評估已基本完成。資深外交政策專家、白宮“亞洲事務主管”科特・坎貝爾在一次會議上正式宣佈結束對華接觸政策。美國國防部部長奧斯汀也在內部聲稱要把中國作爲主要對手來應對。從美國現任政府的言行可以看出,其對華政策基調相當強硬,着重強調對華戰略競爭。美國現任政府的對華政策繼承了很多前任政府的做法,同時吸取教訓,不再是孤家寡人大搞單邊主義,而是把加強與盟友的協調合作放在優先地位,共同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

對於美國現任政府而言,在國內樹立起中國這樣一個外部對手,有利於增強國內凝聚力,爲其國內施政掃除障礙;對外,把中國作爲頭號戰略競爭對手,有利於加強與盟友之間的價值認同與協調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這也反映出,美國已經意識到,單靠自己無法阻止中國前進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已經衰落,很難主導當今世界的很多事務。

阮宗澤:美國現任政府的所作所爲實質是僞多邊主義。與前任政府赤裸裸的單邊主義相比,現任政府是打着多邊主義的旗號,拉攏盟友,組成自己的小圈子。雖然形式不同,但美國兩任政府的實質都是追求美國霸權,講究美國優先。無論是G7領導人峰會還是北約峰會發布的公報,美國都塞進了自己的私貨。美國仗着自己的優勢地位,對盟友採取了誘壓脅迫的方式,目的是讓他們爲美國的政策背書。對美國而言,無論是G7還是北約峰會,都是一種輿論造勢,目的是顯示己方支持者衆。對於G7和北約的某些成員國而言,追隨美國展現針對中國的態度,不排除投機和迎合美國的成分,目的是提交“投名狀”,獲取利益

丁純:美國現任政府對華基本上延續戰略對峙態勢,但更多借助拉攏盟友遏制中國。美國前任政府是蠻橫無理的單幹,既打壓對手,也打壓盟友。現任政府則反覆宣揚“美國回來了”,拉攏小圈子對付中國。

美歐分歧主要在哪裡?

在對華問題上,G7內部分歧嚴重。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與美國相比,參加本次G7峰會的歐洲領導人對於“激怒中國”一事,顯得更爲謹慎。“美英加日想對華強硬,德法意踩剎車。”這是德媒《圖片報》在G7峰會後做出的一番形象比喻。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相繼發表“對華政策應當找到適當平衡”以及“中國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競爭對手”等言論,淡化對華尖銳措辭

丁純:美歐的主要分歧在於,歐洲和中國沒有根本的戰略衝突。歐洲並沒有把中國當作需要遏制的戰略對手,在全球治理、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希望和中國合作。歐洲暫時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這和日益緊密的中歐經貿關係以及此前美國政府轉移外交重心以及美國信譽受損分不開。

歐洲內部也有分歧,既有親美勢力,也有強調戰略自主的謹慎者。目前,歐洲主要大國的領導人比較務實,不會輕易和美國同流,除非美國真的拿出能夠吸引歐洲的籌碼。G7峰會美國提出的全球大基建計劃不夠有吸引力。這個計劃野心勃勃,但是疫情下G7各成員國均面臨經濟復甦和國內民意的壓力,未必能將計劃貫徹落實。

袁徵:G7和北約峰會公報顯示出的對華敵意,前所未有。此次G7甚至被認爲是西方國家系統指責中國和粗暴干涉中國內部事務的一次峰會,其背後的確有美國的推動。不過,公報還是能看出美西方國家在對華問題上,立場差異

美歐的戰略重點不同。中國和俄羅斯是G7和北約峰會的關注目標。歐洲國家更擔心俄羅斯。美日則希望能和盟友一道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壓力。美國想搞小圈子,拉盟友聯手遏制中國崛起,其目標很明確,就是維護自身霸權,打壓任何可能構成威脅的對手。歐洲國家心知肚明,不願被綁上美國對抗中國的“戰車”。他們希望保持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並在一些問題上尋求和中國合作。

美西方國家雖然都主張要積極應對中國的崛起,但是在如何應對,甚至如何措辭上,分歧明顯。比如德國、法國等不願對中國採取一味強硬的立場,擔心會失去與中國合作的機會,主張構建與中國的合作關係。

阮宗澤:他們拿中國當靶子說事,完全是打錯了算盤。這種組成小團體小圈子的做法是用意識形態劃線,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而且,美西方不可能用同一個聲音對中國說話。最簡單的事實是,西方的主要貿易伙伴都是中國。雖然G7和北約峰會公報中使用了對中國不利的措辭,但實際上,成員國之間的態度是有溫差的。而且,他們的想法和能力之間也存在鴻溝。以G7爲代表的美西方國家似乎依然認爲自己能夠呼風喚雨、主導世界。但是,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上世紀70年代,G7國家GDP佔全球的70%左右,現在只有40%左右,而且還在繼續走下坡路。G7現在最多算是個“日落俱樂部”。比如,此次G7峰會後美國提出的40萬億美元的全球大基建項目就是典型的望梅止渴、畫餅充飢。這麼大一筆錢,誰來出?這個項目的時間跨度是多大?現任推翻前任政策的現象在美西方政壇司空見慣,誰敢相信這種承諾?此次G7和北約的對華表態可以看作美西方國家給自己打氣,正體現了他們的心虛。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再見吧,G7。你曾經主導世界,但如今你只是世界越來越小的一部分。你難以忍受自身地位的衰落,於是你責怪中國,但你的失敗只能怪自己。”英國劍橋大學學者馬丁・雅克日前在社交媒體上這樣諷刺G7。就在G7峰會商議如何針對中國之際,參與報道峰會的歐洲新聞臺記者帕洛克在社交媒體稱,G7峰會上每天都必須要做的新冠檢測試劑是中國製造的,顯然“西方列強仍然需要來自東方的一點幫助”。

阮宗澤:中國要保持自身戰略定力,不要被美西方的虛張聲勢嚇唬住。中國的全球合作伙伴關係網絡是堅實的。中國應該繼續紮實推進和有關國家的合作,同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比如,美西方的所謂大基建計劃,中國就沒必要過敏。基建是個很大的籃子,“一帶一路”一直以來做的就是對各個有需要國家的補短。如果美西方國家真的能夠爲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更多選擇,我們表示歡迎,而且希望他們能夠儘快兌現。基建做好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丁純: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中國需要做好內外工作。一方面要繼續堅持開放發展,加速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要發展雙邊和多邊合作,參與全球治理,同時要直面挑戰,堅持外交鬥爭。

袁徵:這次美國總統拜登出訪歐洲應該是實現了基本訴求。G7和北約峰會的公報對華態度相當強硬。但是,美西方國家想主導當今世界,已經越來越難了。各方利益和目標不同,很難採取統一的對華行動,更多地停留在外交姿態和輿論造勢上,虛大於實。一兩次會議也好,會後聲明也好,不必太當回事兒。

拜登出訪,強調美國“又回來了”。但是歐洲國家仍然擔心,這只是暫時的喘息,4年以後,甚至中期選舉之後,特朗普主義者會捲土重來。對於美國前任政府的“美國優先”,歐洲國家依然心有餘悸。對於美國現任政府,歐洲國家也擔心,這一切會是“美國優先”的翻版。

美西方國家能否聯手對華也取決於中國的所作所爲。當前消極的對華氛圍,很大程度上源於中美戰略博弈。美國政府對華推行戰略競爭,在輿論場上攻擊和醜化中國。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應該淡定自信、低調處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國家治理好。對於美西方國家的反華行爲,應該有膽量和底氣,採取對等反制原則。而且,西方國家不是鐵板一塊。美國力圖把G7和北約打造成圍堵中國、維護霸權的工具,想把成員國綁在遏制中國的“戰車”上。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緊跟美國。但是,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一方面強調西方價值理念,另一方面也與美國採取的強硬態度拉開距離,不願成爲美國維護自身霸權的工具。中國要看到這種差異,分而治之,尋找突破點。此外,還要以我爲主,以周邊地區爲重點,繼續推進“一帶一路”,以實力和樣板說話,實現雙贏或者多贏。

在現有的美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下,新興國家想成長,的確會面臨各種困難和阻力,但是,世界總是變動的,霸權國家不可能永遠主導國際體系。面臨更多挑戰的中國應該以我爲主,逐漸提升自身塑造世界的能力,把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