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要“放水” 大宗商品或將再起波瀾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

6月在即,大宗商品能否告別類似5月的暴漲暴跌?

面對大宗商品漲價國內政策仍然保持高度關注和積極抑制,但上週五美國進一步提出一項6萬億美元的財政政策,讓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不確定性

樹欲靜而風不止

過去兩週,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三次“點名”關注大宗商品、國家相關部委連續約談國內有關重點企業、證監會抑制市場過度投機並完善大宗商品期貨監管和風控制度等一系列舉措之下,大宗商品遭遇重挫,此前的資金炒作行爲明顯減少,現貨市場也明顯回調,帶動期貨市場降溫,市場交投活躍度顯著下降,個別品種跌幅一度接近25%。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在這個時點卻選擇繼續大規模放水,再度推高了全球通脹預期北京時間5月29日凌晨,美國白宮發佈了拜登總統任內第一份預算提案。拜登要求在2022財年政府支出增加至6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萬億元)。此舉直接推動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反彈,國內黑色系期貨迎來3%的普遍漲幅,而銅、鋁、鎳等有色金屬漲幅也達到1%左右。

中國不再是大宗商品定價中心,而是美國。”高盛集團在最新報告中表示,發達市場的需求恢復迅速,中國作爲買家的採購力度可能已被西方消費者的需求增長所超越。美國定價能力增強的直接原因在於美國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而中國卻因爲最快從疫情中復甦,所以沒有推出類似的刺激措施,“市場開始反映出這一點,因爲銅價越來越多地受到西方製造業數據的推動,而不是中國的同類數據。中國的廠商反而會因爲價格過高而降低對大宗商品的採購力度,但發達國家仍在積極採購”。

高位震盪可預見

財信研究院宏觀團隊的報告也認爲,美國流動性氾濫“助燃”了商品價格。數據顯示,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間,美元指數下降8.2%,年均貶值幅度大於前兩輪商品週期,是擡升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力量

過去兩週,國內對於大宗商品帶來的輸入型通脹高度關注,監管頻頻出手調控也確確實實震動了全球市場,但是在面對美國近乎氾濫的貨幣擴張和不計後果的財政透支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在未來面臨着巨大的不確定性。而如果美元持續貶值,全球熱錢會繼續流入到大宗商品等保值品市場。

面對市場的新變化,國務院在5月28日的最新表態中更強調,注重用市場化辦法解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從國內外對比來看,面對大宗商品上漲可能帶來的潛在輸入型通脹,國內的措施和手段很多,更何況從生產供應瓶頸、資金炒作等環節來看,美國的未來通脹壓力甚至更大。

可以預見,在美國大規模刺激政策之下,由於供給約束長期性和需求端恢復的拉長,疊加全球疫情的巨大不確定性,後續大宗商品將呈現高位震盪格局。而那些放任信用氾濫和金融泡沫的國家,會最終被迫面對超級通脹的威脅資產泡沫破裂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