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晶片法案看得到吃不下?臺積電兩難...限制一籮筐

根據《財訊》報導,臺積電前法務長杜東佑認爲,美國《晶片法案》要求交出超額利潤,會降低新晶圓廠成功運作的機會,必須釐清目標,才能決定如何在複雜的限制中做出取捨。(圖/財訊提供)

《財訊》報導指出,過去一年,推出高額補助和產業政策,要打造自有半導體供應鏈的國家愈來愈多;這個名單裡有美國、中國、日本、印度、韓國,接下來,歐盟版的《晶片法案》也將通過,根據路透社報導,歐盟補貼金額可能高達430億歐元,約合新臺幣1.45兆元。

這些晶片法案,對臺積電和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肯定會造成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的《晶片法案》,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從3月31日開始接受前端晶片製造和封測產業的投資申請,5月1日起接受成熟製程的申請,6月26日開始接受所有項目的申請,美國《晶片法案》的影響將逐漸顯現。

但是,《財訊》報導指出,日前包括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和董事長劉德音,都對美國《晶片法案》政策以及內容,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友岸外包沒臺灣 恐陷困境

3月16日,張忠謀公開提出疑問,「雖然晶片製造僅11%在美國,但若加上設計、設備、矽智財,美國也有39%市佔。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的目標是什麼?是希望把製造比率拉到30到40%?還是隻要足以供應國防安全的供應鏈?」他更指出,美國友岸外包的政策並不包括臺灣,「我認爲這會是臺灣的一種困境。」

31日,劉德音也公開表示,美國《晶片法案》中「有些條件沒辦法接受,還要與美國政府討論。」

事實上,根據《財訊》報導,過去4年,臺積電從英特爾挖角政府關係副總裁Peter Cleveland出任資深副總裁,不斷在華府進行遊說工作;不過,業界人士透露,臺積電對華府的溝通是多線進行,「產能、財務等複雜的策略,還是由臺積電總部計算,直接和美方溝通。」

從美國商務部公佈的資料看來,美國《晶片法案》中隨着補貼而來的各種限制,代表未來幾個月的申請過程所做的決定,會影響臺積電未來的長期發展。

《財訊》報導指出,張忠謀估計,美國製造的成本比臺灣高出50%,甚至是兩倍。而美國《晶片法案》計劃撥給半導體制造的經費是390億美元,用於建立整個半導體產業,法案中規定,直接補貼金額約爲資本支出的5%到15%之間。若以臺積電預計在美國投資4百億美元計算,可以直接得到的補助會落在20億到60億美元之間,其他補貼則用投資稅務抵減、聯邦貸款等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