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限制中國晶片發展有多難?從一家企業看分明

中國新創企業「華芯程」聲稱要推出少數西方企業纔有的微晶片設計軟體。這顯示美國限制中國晶片業的行動並非易事。(圖/路透社)

來自中國、曾任職於矽谷的張立國去年就任中國新創企業「華芯程」執行長,這家公司聲稱要推出少數西方企業纔有的微晶片設計軟體。這顯示美國限制中國晶片業的行動並非易事。

這種搶手且高度專精的軟體工具稱爲「光學鄰近修正」(OPC),用在許多微晶片設計上,也是先進晶片設計的關鍵工具。

在美中爭奪經濟和軍事強權之際,先進晶片製造是兩國之間最易引起爭論的技術對抗之一。

根據路透社看到的公開紀錄和熟知張立國生涯發展的人士說法,他在掌管華芯程(SEIDA)之前,於美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擁有永久居留權,還在矽谷(Silicon Valley)置產。

他曾受僱於「西門子數位化工業軟體公司」(Siemens EDA)。在OPC軟體工具方面,這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享有主導地位。除了張立國以外,西門子數位化工業軟體公司至少還有3名來自中國的員工加入華芯程。

華芯程在2022年爲投資人準備的商業計劃中,將OPC稱爲「不可或缺的技術」,並聲稱將於2024年初推出這項工具。華芯程表示,中國版的OPC將「突破外國壟斷」,協助中國在晶片技術上自立。

這番說詞吸引了一些資本雄厚的中國投資人。根據路透社近期看到的企業資料,中國晶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的投資部門也是支持者之一。美國政府規定美國企業必須申請特別許可才能供應技術給中芯國際,理由是這家公司疑似與中國軍方合作,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中芯國際沒有迴應路透社有關這項投資或美國限制措施的提問。

路透社記者近期前往杭州造訪華芯程總部時,被告知張立國無法受訪。營運長常沛倫(Peilun "Allen" Chang,音譯)後來在電郵中說,路透社看到的計劃書已經「過時」,公司目標有變,投資人主要是「私人機構和個人」。他不願說明公司已募集多少資金或打算開發哪些產品,僅說商業計劃「仍在評估中」。

路透社無法判斷華芯程在銷售OPC方面是否有進展。這款軟體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整體技術的一環。這些工具有助於設計晶片,從而提升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和極音速飛行等戰略新技術。

常沛倫在電郵中說,美國的限制是張立國等人離開西門子數位化工業軟體公司並轉而投入華芯程的原因之一,因爲這些限制「限縮了他們的職涯發展和參與重要計劃的機會」。

華芯程及其高層主管並未被控有不當行爲。路透社也沒有證據顯示這家公司在利用可能被視爲西門子數位化工業軟體公司或其他公司專有的知識或技術。

專家說,華芯程的成立遵循了中國企業奠基於外國技術之上的模式。即使華芯程高層未獲取原任職公司的資產,相關技術也過於複雜,須與現有供應商往來多年纔有辦法提供類似產品。

德國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NV)技術與地緣政治部門主任克萊恩漢斯(Jan-Peter Kleinhans)認爲:「至少可以說,要在這個時間範圍內,在沒有任何現有智慧財產權的情況下從頭研發OPC,會很困難。」

華芯程的例子說明了西方國家阻礙中國先進微晶片技術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產業專家說,美國的出口規定或許能拖延中國的進步,卻不太可能阻止中國的晶片技術發展。曾任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駐中國總經理的布魯克(Michael Bruck)說,美國企圖阻止中國,卻只能減慢對方發展的速度,反而「會促使中國更加獨立」。

儘管美國實施出口管制,中國仍持續取得進展。

中國華爲技術有限公司今年8月推出新款5G(第5代行動通訊技術)智慧型手機,採用了中芯國際製造的7奈米精密晶片。美國商務部隨後表示,正調查這兩家企業是否仰賴列入管制的美國技術來研發這款晶片。

然而,要證明某些技術的來源並不容易。

許多半導體進展是建立在現有智慧財產權上。而業內人員流動,尤其是跨國流動,可能會讓調查出口違規或爲智慧財產權盜竊索賠難以進行。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戰略科技計劃(Strategic Technologies Program)主任路易斯(James Andrew Lewis)說:「你沒辦法真的用任何出口管制措施去控制人們腦袋裡的東西。」(譯者:曾依璇/核稿:盧映孜)1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