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拚晶片「本地製造」 路透:技術落後、晶片製程發展困難

▲在華爲受到美國祭出的「緊急狀態」和「出口管制黑名單圍剿後,北京當局開始大膽談論實現關鍵半導體業務的自給自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在華爲受到美國祭出的「緊急狀態」和「出口管制」黑名單圍剿後,北京當局開始大膽地談論實現關鍵半導體業務的自給自足。不過外媒報導,業內人士大陸晶片廠能否迅速彌補華爲的供給缺口沒那麼樂觀。

路透報導,日前一間準備於科技創業板上市的大陸晶片企業在招股說明書直言,大陸半導體業「發展相對緩慢」,缺乏人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迎頭趕上」。當地晶片工程師指出,「本地製造」這個主意行不通;分析師指出,大陸在很多地方仍須依賴美國、臺灣韓國日本歐洲技術,並質疑政府的政策是否恰當。

上海諮詢商 ICWise首席分析師Gu Wenjun表示,「相較於設備原物料及人才方面的限制,我認爲中國最欠缺的是對這個產業的理解。」他認爲,北京當局對半導體行業的補助「適得其反」,因爲已有過多創投資金追逐相同標的。而北京政府所提倡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用也只能到此爲止。

IC設計紫光展銳(Unisoc)的前工程師也透露,公司經常被鼓勵使用關係企業紫光國芯(Guoxin)的記憶體,但事實上,紫光國芯的技術不夠先進,「公司內部總說『請關注國芯,支持中國供應鏈』,但我們從來沒能從紫光國芯取得任何能用的產品。」

大陸晶片業的另一大挑戰是晶片製程,這需要高度專業化工具和多年的經驗才能掌握。中國光大證券(Everbright Securities)上月發佈的報告稱,晶片製程需要儀器,「美商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科磊(KLA-Tencor)、泰瑞達(Teradyne)等美國企業在許多利基市場的市佔率極高,」報告指出,中國大陸沒有哪一條生產線是僅用國產設備,「如果沒有美國設備,任何晶片組的生產都將十分困難。」

然而,即使中國大陸自歐美等地取得先進晶圓生產設備,也不一定能讓機器發揮其最大功效。中芯國際(SMIC)一名前工程師說,設備供應商通常會與臺積電簽署保密協議(non-disclosure agreements),先進晶片的生產過程需要很多微調,保密協議涉及一些關鍵技巧方法,包括如何有效使用設備以達到必須良率,「如果要求供應商提供指南,供應商只會爲表達誠意披露非常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