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穀公會強調品質不變 籲檢討陳舊分級標準

糧商將包裝米的等級下調卻沒降低售價,被批評欺騙消費者。糧商紛紛喊冤,強調由於現行規定較嚴苛且瑣碎,糧商不改標示如果被查到標示不符等事項,要面臨重罰甚至撤照的嚴厲處份,只好把包裝米的等級標示調降,但其實內容物跟先前一樣,都是用同等級的米。農委會方面也認爲白米分級規定太過老舊有必要修訂,會在半年內訂出新的分級標準,讓國內糧政更加健全。(張佳琪報導

山水事件後每家糧商對於嚴厲的懲處都很戒慎,就怕萬一被抽到違規事項不但要受罰,商譽也將受創。爲求安全起見,於是把包裝上的等級標示調降。

米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源昌表示,白米的分級,檢驗結果與判讀等級的差距很可能只有0.1%的落差,加上抽檢的誤差值,非常容易造成產品標示不待規定的情況業者爲求保險於是才把包裝標示調降等級,但是內容物沒變,品質都跟先前的一樣。吳源昌說:「並沒有因此下降品質也沒有降低成本,所以如何降低售價,整個品管沒變,都是一等米的品管」。

他表示,臺灣稻米種植易受天候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出現稻米外觀變異化,但是品質不受影響。業界疾呼農委會檢討陳舊的分級標準,農委會方面也認爲有必要藉此重新檢視分級制度預計在半年內就會訂出新的標準讓糧商依循,希望可以促成產業朝向正面發展